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陶渊明在东晋元兴元年(402年)闲居时的情景。当时,陶渊明已经三十八岁,他住在上京里(今江西九江市郊)的老家,家境相对较好。然而,他的亲人们多次劝他戒酒,因此陶渊明下定决心要戒酒。为了表达他的决心,他写下了这首诗。 《止酒》创作背景详情»
陶渊明是一位以饮酒为嗜好的文人,他认为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享受。然而,他也意识到饮酒对身体的伤害,因此决定戒酒。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酒的依恋和戒酒的打算。这首诗中的每句都使用了一个“止”字,使整首诗读起来风趣有趣,具有民歌的情调。
这首诗的主题并不难理解,总体来说是因为饮酒对身体有害,所以要戒酒。然而,这首诗中的“止”字的解释却有些复杂。如果将其解释为“停止”或“戒除”,那么“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这四句就无法解释。因此,古代的“止”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停留在……上面”。这样一来,“高荫”、“荜门”、“园葵”、“稚子”就成为陶渊明乐意停留的地方。然而,按照这个解释,“止酒”又无法解释。因为“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这两句明显是说“只知道戒酒不开心,但不知道戒酒对自己有好处”。因此,这首诗中的“止”字可以分成两个意思。
此外,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一个特点,即每句都带有一个“止”字。朱自清先生推测这种形式在陶渊明之前就已经存在。然而,在陶渊明之前并没有留下这种形式的例子,这使得人们对朱自清的推测有些怀疑。清代的陈祚明和吴瞻泰认为这种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写法是陶渊明创造的。即使朱自清所说的有此体存在,陶渊明也应该是较早采用这种形式的作者之一。当然,后来的人们对这种写法进行了广泛的发扬。明代的贺双卿就有一首《春从天上来·饷耕》,也采用了这种形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了陶渊明对酒的依恋和戒酒的打算。每句都带有一个“止”字,使诗歌更加有趣。这首诗的主题是因为饮酒对身体有害,所以要戒酒。然而,“止”字的解释有两个意思,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形式在陶渊明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但陶渊明应该是较早采用这种形式的作者之一。
《止酒》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