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正是暮春时节。梦中,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
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空楼相忆,思妇徒盼离人归来。
注释:
玉楼:楼的美称。
袅娜:细长柔美貌。春无力:即春风无力,用以形容春风柔软。
萋萋:草茂盛貌。
画罗:有图案的丝织品,或指灯罩。金翡翠:即画罗上金色的翡翠鸟。
香烛:加有香料的烛,亦是对烛的美称。销成泪:蜡烛燃烧后垂下的蜡滴比作眼泪。
子规:即杜鹃鸟,常夜鸣,声音似“不如归去”。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名为《菩萨蛮》的词,据《乐府纪闻》记载,此词是由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唐大中年间(847—860)以令狐绹的名义进献给唐宣宗的。当时的时间是在大中后期(850—859),而温庭筠正处于多次考试不中的困境中。
根据记载,温庭筠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决定以令狐绹的名义创作《菩萨蛮》这首词,希望能够借此进献给唐宣宗,以此来获得官职的机会。令狐绹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温庭筠借用他的名义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身份被揭露。
《菩萨蛮》是一首以佛教题材为背景的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世俗生活的痛苦的内心独白。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唐宣宗,他对温庭筠的才华和创作给予了高度赞赏,最终使温庭筠获得了官职的机会。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温庭筠在困境中的努力和智慧,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中对佛教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对艺术才华的重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和机遇。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创作背景详情»
思妇在玉楼中苦苦思忆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时间、地点和主人公的身份,将全词笼罩在一片离情别绪的氛围之中。首两句“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点明了思妇在明月之夜苦苦思忆远方的离人。接着,诗人通过描写门外的草地和马嘶声,进一步叙述了当日送行的情景,加重了离别的氛围。这部分应是思妇在梦境中再现的送别情节,表达了思忆之久且深的痛苦情态。接下来,诗人将描写焦点转移到室内,写玉楼中的长夜思念。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展现了环境幽美、陈设富丽的地方,却暗示了女主人公生活中的不幸和孤寂。最后一句“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转写梦境,描绘了窗外花落子规啼的凄迷景色,映衬了人在梦中的痛苦情怀。整首诗通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描写,展现了思妇在玉楼中苦苦思忆的情景,兼具幽深和精绝之美。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