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苏醒,就连那画屏的金鹧鸪好像也被惊醒。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
更漏:古人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
子:曲子的简称。
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
迢递(tiáo dì):遥远。
塞雁:北雁,春来北飞。
城乌:城头上的乌鸦。
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
金鹧鸪(zhè gū):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薄:通“迫”,逼来。
惆怅(chóu chàng):失意、烦恼。
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里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
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更漏子·柳丝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词的主题是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和思念。上片描写了室外的景象,春雨洒在柳丝和花木上,思妇敏感地感受到了外界的事物,尤其是雨滴的声音让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这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人的眷念和无法释怀的心情。接着,词中使用了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的不安心情。最后,通过描写静止的鹧鸪变得灵动起来,强调了思妇内心的痛苦。
下片则描写了思妇所居的室内情景。在精致雅洁的环境中,思妇的心态却只能用“惆怅”来形容,显示了她的凄苦。词中提到的“谢家池阁”指的是思妇的居所,曾经是她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在却只有她一个人,物是人非,心情大不相同。接着,词中描述了思妇在孤寂无伴的夜晚的情景,她如何排遣离情和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梦乡。然而,最后一句“梦长君不知”表达了思妇的悲凉和无奈。
整首词运用了暗示的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来反映思妇的孤寂和细腻的感情世界。词中的描写细腻而含蓄,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思妇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更漏子·柳丝长》赏析详情»
《更漏子》是一首表达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词。词的上片以景写情,描绘了女子春夜难眠的情景。作者通过描写柳丝和细雨,将女子的思念之情与夜晚的寂静相结合,强调了女子在这漫长的夜晚中难以入眠的痛苦。更漏声不绝,惊起了独守空房的女子,她在寂寞中聆听更漏声,感觉仿佛石破天惊,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被惊起,女子的朦胧情态一扫而空,更加惆怅。上片以单纯的景物描写,却处处透露出情感,通过“惊”“起”的氛围为下片的叙述情感做了铺垫。
词的下片直接写女子的内心世界,以静寓动。香雾虽薄,却能透过帘幕,正如相思的忧愁挥之不去,驱之反而更加强烈。过片三句完美地表达了女子在闺中感到寂寞和无助的心思。最后三句说,红烛燃尽,帐帷落下,本以为可以不再听、不再看,也就不再思念了,但没想到相思却进入了梦中,只是梦里有君君却不知道啊!下片既描写了女子的心境,又暗示了“君”的无情和冷漠,通过“君”的“不知”更加凸显了女子的忧愁和痛苦。下片以女子的情感来描写女子的环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整首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女子的情态反映了相思之情的无奈和愁苦。语言轻盈,意境深远,含蓄而富有内涵,曲折动人,展现了婉约词的风格。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称赞庭筠的造词技巧,特别推崇《花间集》中的《更漏子》。胡元任也认为庭筠的造词技巧奇丽,尤其赞赏《更漏子》。俞陛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认为《更漏子》与《菩萨蛮》有相似之处,其中“梦长君不知”与《菩萨蛮》中的“心事竟谁知”、“此情谁得知”相呼应。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解释说,“惊塞雁”三句表达了苦者自苦,乐者自乐的意思。
总的来说,《更漏子》通过描绘女子春夜相思的情感,以动静相生、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婉约词的风格,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更漏子·柳丝长》鉴赏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