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指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刻。
画堂:华丽的内室。指宫廷中的精美装饰的房间。
鬓(bìn)云:鬓发如云。形容鬓发丰盈如云彩。
衾(qīn):被子。指用来盖在床上的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古代有人认为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表示不顾、不在意。
《更漏子·玉炉香》译文及注释详情»
起”。这里的“夜长”与“衾枕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寂寞、凄凉的氛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句写景,以梧桐树和细雨来烘托出更加凄凉的气氛。梧桐树是秋天的代表,它的叶子在秋风中飘落,正好与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呼应。而细雨则更加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感觉,细细密密地落在梧桐树上,仿佛是女主人公心中的泪水,点点滴滴地滴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是全词的高潮,也是词的主题所在。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已经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而这句则将她的愁思推向了极致。作者用“这次第”来形容女主人公的愁思,意味着她的相思之情已经到了无法言喻的地步。而“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是一种无奈的表达,她觉得用一个“愁”字已经无法表达她的思念之情了。
整首词以景写情,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将读者带入了她的世界。词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和内心的苦闷。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