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转眄如波眼》原文赏析

  • nán
    ·
    zhuàn
    miǎn
    yǎn
  • [
    táng
    dài
    ]
    wēn
    tíng
    yún
  • zhuàn
    pàn
    yǎn
    pīng
    tíng
    liǔ
    yāo
  • huā
    àn
    xiāng
    zhāo
    jūn
    cháng
    duàn
    hèn
    chūn
    xiāo

原文: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相关标签:写人抒情相思南歌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她转动着明亮的眼睛,流露出清澈的目光;她纤细的腰肢,像翠柳一样婀娜。花丛中的幽会已经成为过去,深情的回忆只增加了相思的悲伤,更加讨厌这个孤独漫长的春夜。

注释:南歌子是唐代教坊曲名,后来也用作词牌名。收录在《金奁集》的“仙吕宫”中。南歌子有单调和双调两种形式。这首词是单调的,共有二十三个字,五句三平韵。这个词牌在清代吴绮编的《选声集》中被称为“春宵曲”,实际上是同调不同名称。

转盼:目光左右地扫视。盼也有写作“眄”。

娉婷:形容姿态秀美。

暗相招:偷偷地相互打招呼邀约。在这里指的是幽会。

恨春宵:指对春夜的孤独感到痛恨。 《南歌子·转眄如波眼》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温庭筠因为自负才华,不受上层社会的喜爱,导致他的仕途不顺,屡遭失败。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他常常与放荡子弟一起去酒肆和青楼,沉迷于花间柳畔的纷繁世界。在这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女性成为了他的创作题材之一。这首词就是他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作品之一,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之情,也有人认为是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具体的创作时间尚未得到确证。 《南歌子·转眄如波眼》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词的主题是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之情,通过男子的视角展示女子的形象,突出了他的思念之苦。

文章首先提到了词的开头两句,描述了男子对女子美丽形象的回忆。其中,“秋波如媚,柳腰娉婷”运用了比喻手法,形容了女子的眼神和身段。这些回忆给男主人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思念之苦做了铺垫。

接着,文章提到了一次幸福的欢会,以及花里暗相招的幽会,这些都给男主人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思念之苦。这三句纯粹以女方的倩影来衬托男子的情思。

随后,文章指出了后面两句“忆君肠欲断,恨春宵”,这两句直接表达了男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和对春宵的无法舍弃之恨。特别是“肠欲断”和“恨春宵”这六个字,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为情所苦的形象。

最后,文章指出了这首词虽然用语普通甚至有些俚俗,但在短小的篇幅中却展现了今昔对比,叙事和抒情并存,跌宕多姿,具有独特的特色。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词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手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词中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之情和思念之苦。同时,也指出了词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南歌子·转眄如波眼》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

猜您喜欢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

唐代 温庭筠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归国谣·双脸

唐代 温庭筠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杨柳八首·其二

唐代 温庭筠

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是行人最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