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背靠着江边的楼阁,面对着海上的新月,听着城头角号声哀咽。长堤在柳树的舞姿中轻轻摇动,小岛在夕阳的烟雾中渐渐隐没,两行雁群纷飞,仿佛在告别。
在京口渡头,他的归帆已经起航,正是花落春暮的时候。守着燃尽的银烛,看着天边逐渐低垂的北斗星,听着村落里一声鸡鸣,宛如奏响了晨曲。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也叫做“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无漏子”。是一种双调四十六字的词牌,前片两个仄韵,两个平韵,后片三个仄韵,两个平韵。
角声:号角的声音。角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岛烟昏:指水中洲岛夜雾朦胧。
京口:现在的江苏镇江。鄂本、汤本都写作“西陵”。
度:原文中的雪写作“渡”,是错误的。
玉绳:星名,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玉衡)的北边两颗星。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上飞闼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
《更漏子·背江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词的创作时间和地点。根据描述,这首词是在飞卿从京口北渡长江归家的途中创作的。具体时间是会昌二年(842年)的春季,当时他正在吴中游越中。然后在同年秋季,他返回吴中。另外,这首词还提到了京口路和归帆渡,表达了芳菲欲度的情景。根据描述,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在会昌三年(843年)的暮春,飞卿从吴中归长安的途中创作的。 《更漏子·背江楼》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讨论了《浣溪沙》这首词的主题和意境。历代学者对于这首词的主旨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词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词的开头三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倚楼望远、眼见海月初升、耳听城上角声呜咽,暗示了她的思念之情。接着的三句通过描写堤柳拂动、烟岛朦胧、征雁两行等景物,将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尤其是“两行征雁飞”一句,寓意着当初的分手情景,表达了此时的离情之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片则转换了镜头,以游子欲归的视角来升华思妇的感情。词的开头三句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此时的离愁之深和相思之苦。词中出现的“路”“渡”等词语,表达了游子思归的心意,强调了他日夜兼程的艰辛,尤其是“正是芳菲欲度”一句,暗示着时光已经过去,美好的时光难以再现。末三句则通过描写从夜到晓的景象,展示了游子在旅途中所见所闻,从银烛孤照到村落鸡啼,表达了他的孤寂和思念亲人的情绪。整首词通过描写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从景象中透露出深情,层次分明,意境深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浣溪沙》属于羁旅行役词,是基于个人行旅生活体验的自我抒情之作,而非类型化的代言体。整首词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传统的闺情词有所不同。
《更漏子·背江楼》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