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心中烦躁抛石子驱走喜鹊,却搅碎了一帘幽静的花影。随意地试穿春妆,就想起是她纤纤玉手所缝,当日熏衣的香炉早已冰冷。动辄生愁不知如何排遣?怨近来身体多病。可叹我过去像沈约一般消瘦,如今则像潘岳那样两鬓秋霜,让我不敢对镜照影。
今天我重又记起,和她分别时她泪水涟涟,罗衣上恐怕至今还凝有泪痕。料想她一定因为我无精打采,日上三竿也懒得起床,长向人推托说是酒醉未醒。终日盼鸿雁不见到来,也不见骏马将人带回,她只有掩上院门锁住春景。空白伫立高楼,整天倚遍栏杆,度过那静寂漫长的时辰。
注释:
转调二郎神:唐教坊曲名。此牌转变甚多, 徐伸词,名《转调二郎神》, 吴文英词,名《十二郎》。
弹鹊:用弹弓把喜鹊赶走。
漫:随意,漫不经心。
金猊(ní)烬冷:金猊炉内香灰已冷。金猊,狮形的铜香炉。
沈腰:瘦腰。《梁书·沈约传》载: 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 ,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潘鬓:未老头白。喻衰老。潘岳《秋兴赋》:“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颌。”言斑白鬓须上接帽子,白发飘飘直垂下马。
凝:读去声,凝结。
厌厌:微弱貌;精神不振貌。
春酲(chéng):春日醉酒后的困倦。
雁足:雁足传书,代指信使。见《汉书·苏武传》。
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转调二郎神·闷来弹鹊》译文及注释详情»
徐伸是一个有着丰富才华和艺术情怀的文人。他在家庭中有一位妻子,但同时也拥有一名色艺冠绝的侍妾。这位侍妾不仅美丽动人,而且才情出众,与徐伸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由于妻室的不容忍,徐伸被迫将这位侍妾逐出了家门。这对徐伸来说是一次痛苦的分离,他无法再与这位深爱的侍妾相聚。为了表达对侍妾的思念和怀念,徐伸创作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徐伸运用了侍妾平日里所用的言语,以表达他们之间的深情。这些言语不仅是他们之间的私语,也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纽带。通过使用这些言语,徐伸希望能够唤起侍妾的回忆,让她知道他对她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充满了对侍妾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徐伸描述了侍妾的美丽和才情,以及她给他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他用词语描绘了他们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以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这首词不仅是徐伸对侍妾的表达,也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通过创作这首词,徐伸能够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侍妾的深情。
总之,这首词是徐伸对侍妾的怀念和思念之作。通过运用侍妾平日里所用的言语,徐伸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和默契。这首词不仅是对侍妾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通过这首词,徐伸希望能够让侍妾知道他对她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转调二郎神·闷来弹鹊》创作背景详情»
思念之情,使得词人对侍妾的深情厚意溢于言表。整首词以真挚的情感为基调,通过描写词人对侍妾的思念和回忆,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词的上片以词人怀念侍妾为主题,下片则设想了侍妾对词人的思念,这种结构使得两者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相互映衬下情感的力度和深度更加突出。同时,虚实相间的描写方式也增加了词的可读性。
词的开头,“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表达了词人因为侍妾离去而日夜相思,忧闷不乐的心情。喜鹊的叫声让词人更加烦躁,他试图赶走喜鹊,却反而搅碎了一帘花影,触景生情,增加了他的伤悲。
接着,“漫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人换上春衫,却触发了他对侍妾的回忆。他回想起侍妾为他缝制新衣、试穿新衣、熏香衣物的那一双纤纤玉手,如今无人为他缝衣试衣,而熏衣的炉子里也只剩冰冷的灰烬。这一段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侍妾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词人失去侍妾后,无论做什么都会想起她,愁绪堆积得越来越多,最终演变成了病。愁病缠身,病又加深了愁,词人感叹自己的消瘦未见好转,鬓上更是添了白发,面对镜子的自我反省,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接下来,词人回忆了分手时的情景,“别时泪湿,罗衣犹凝”,侍妾的泪水洒在罗衫上,至今还未干。这句话虽然是回忆别时的场景,但词人的思绪却跳跃到了现在。他想象着侍妾至今因为思念自己而泪流满面,所以衣襟上的泪痕至今未干。这种描写让人感到词人对侍妾的深情,令人心疼怜惜。
最后,“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词人再次设想侍妾如今因为思念自己而每天沉浸在情思之中。其中“长托春酲未醒”一句最为巧妙,明明是因为对词人的厌倦,却不能直接表达,只能借春来病酒的理由来掩饰。这种吞咽到肚里的思念之情,使得词人对侍妾的感情更加深沉。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词人对侍妾的一往情深。词人通过回忆和设想,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转调二郎神·闷来弹鹊》赏析详情»
张孝祥(1132年-1169年)是宋朝的一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他是汉族,出生在简州(今属四川)的明州鄞县。
张孝祥的才思敏捷,词作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他的词集包括《于湖集》40卷和《于湖词》1卷。他对苏轼非常敬仰,每次写诗或文章时,都会询问门人:“与东坡相比如何?”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关于张孝祥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并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