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他是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专攻律体诗,一生不作古诗。他的题材主要以怀古和田园诗为佳,艺术上以偶对整密和诗律纯熟为特色。他的诗中常常描写水和雨的景色,因此后人将他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来评价他的诗歌才华。
成年后,许浑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丁卯涧,他以丁卯年份命名了自己的诗集,后人因此称他为“许丁卯”。由于许浑的诗集与杜牧的诗集有相似之处,因此许浑的诗作经常被误认为是杜牧的作品。
许浑的代表作之一是《咸阳城东楼》,这首诗描绘了咸阳城东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展示了许浑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对诗律的驾驭能力。
许浑的诗词>>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他生活在唐懿宗时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中。后来他前往天台山修道,晚年辞去官职隐居在四川青城山。
杜光庭一生著作颇多,他的作品包括《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其中,《虬髯客传》被传说是他所创作的古代著名传奇小说。
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一些他的著作在元初时期就已经失传,无法看到原貌。
目前有一些专著致力于研究杜光庭,例如《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杜光庭的诗词>>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李益的诗词>>
李颀(690-751)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据说出生于东川(今四川三台),但也有争议。他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他中进士,后来担任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李颀的诗作以边塞题材为主,表现了豪放、慷慨和悲凉的风格。他的七言歌行尤为突出,具有独特的特色。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边塞风光、战争和士兵生活为主题,展现了边塞的艰苦和士兵的忠诚。他的诗作情感丰富,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李颀的诗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李颀体”,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李颀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情况目前已无法考证,只能根据史书和传说进行推测。然而,他的诗作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李颀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