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来鹄的照片
来鹄

来鹄(?-883),即来鹏,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出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据传说,来鹏的家庭住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附近,家境贫寒,但他擅长写诗。他曾自称为“乡校小臣”,并隐居在山泽之间。他的老师是韩柳,他的才名在大中(847-860)和咸通(860-874)年间非常有名。尽管他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未能成功。然而,在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他入幕府,欣赏他的才华,并希望将他纳为女婿,但最终未能实现。在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来鹏离开了南昌,逃往荆襄地区。 来鹄的诗词>>

唐代诗人刘叉的照片
刘叉

刘叉是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他的活动时间大约在元和年代。刘叉以“任气”著称,喜欢评论时人。韩愈是当时善于接待天下士的人,刘叉听闻他的名声后前往拜访,并写了《冰柱》、《雪车》两首诗,这两首诗的名气超过了卢仝和孟郊的作品。然而,后来刘叉对韩愈为谀墓之文不满,他攫取了韩愈为墓铭所得的金钱,离开了原地,回到了齐鲁,之后便不为人所知了。 刘叉的诗词>>

唐代诗人许浑的照片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他是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专攻律体诗,一生不作古诗。他的题材主要以怀古和田园诗为佳,艺术上以偶对整密和诗律纯熟为特色。他的诗中常常描写水和雨的景色,因此后人将他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来评价他的诗歌才华。
成年后,许浑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丁卯涧,他以丁卯年份命名了自己的诗集,后人因此称他为“许丁卯”。由于许浑的诗集与杜牧的诗集有相似之处,因此许浑的诗作经常被误认为是杜牧的作品。
许浑的代表作之一是《咸阳城东楼》,这首诗描绘了咸阳城东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展示了许浑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对诗律的驾驭能力。 许浑的诗词>>

唐代诗人韦鼎的照片
韦鼎

韦鼎(515~593)是字超盛,出生在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他在梁朝时期,从小官升至中书侍郎的职位。后来在陈朝,他担任黄门郎的官职。在陈宣帝太建年间,他被任命为聘周主使,后来又升至太府卿的职位。陈朝灭亡后,韦鼎投降隋朝,被任命为上仪同三司,并担任光州刺史一职。
历史上称韦鼎博通经史,同时也精通阴阳相术。他擅长逢迎,也有一定的政绩。目前还能找到他的一首诗作。此外,后唐时期也有一位同名的诗人。 韦鼎的诗词>>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照片
权德舆

权德舆,字载之,出生于759年,出生地为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迁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他是唐朝的文学家和宰相,也是起居舍人权皋的儿子。
权德舆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曾担任诰九年的职务,并三次参与贡举考试。他的地位逐渐提升,历任卿相,在贞元和元和年间享有盛名。
然而,权德舆的生平并没有详细记载他的死亡日期。根据历史资料,他去世于818年,享年59岁。权德舆在他的一生中为唐朝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 权德舆的诗词>>

唐代诗人杜光庭的照片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他生活在唐懿宗时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中。后来他前往天台山修道,晚年辞去官职隐居在四川青城山。
杜光庭一生著作颇多,他的作品包括《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其中,《虬髯客传》被传说是他所创作的古代著名传奇小说。
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一些他的著作在元初时期就已经失传,无法看到原貌。
目前有一些专著致力于研究杜光庭,例如《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杜光庭的诗词>>

唐代诗人李益的照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李益的诗词>>

唐代诗人李颀的照片
李颀

李颀(690-751)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据说出生于东川(今四川三台),但也有争议。他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他中进士,后来担任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李颀的诗作以边塞题材为主,表现了豪放、慷慨和悲凉的风格。他的七言歌行尤为突出,具有独特的特色。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边塞风光、战争和士兵生活为主题,展现了边塞的艰苦和士兵的忠诚。他的诗作情感丰富,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李颀的诗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李颀体”,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李颀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情况目前已无法考证,只能根据史书和传说进行推测。然而,他的诗作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李颀的诗词>>

唐代诗人马戴的照片
马戴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陕西省华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马戴的诗词>>

唐代诗人綦毋潜的照片
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中进士,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后来升迁为左拾遗,最终担任著作郎一职。然而,在安史之乱后,綦毋潜选择了隐居,游历江淮地区,但他的晚年去向不为人所知。
綦毋潜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交往密切。他的诗作清丽典雅,恬淡适然,被后人认为接近王维的诗风。《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1卷,共26首,其中内容多为描写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他的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也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綦毋潜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