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智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出生于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他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被追谥为“忠介”。
邹智十二岁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文才,然而家境贫寒,他只能焚烧木叶来继续学习三年。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的乡试中,他名列第一,立志要揭发奸邪之事。他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近贤良,疏远宦官,罢免浮华冗杂的官员,广泛选拔风节高尚的臣子,注重经史之义理,以明圣学。
后来,邹智前往广东,听说理学大师陈宪章在新会讲学,他便前往拜师学习,从此他的学问更加精深。然而,弘治四年(1491)因病在官职上去世,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他被追谥为“忠介”。
邹智的诗文大多以至性为主题,不加修饰。他著有《立斋遗文》五卷,这部著作被收录在《四库总目》中,并传世至今。 邹智的诗词>>

朱曰藩

朱曰藩,字子价,号射陂,出生于宝应人(今江苏省宝应县),是朱应登的儿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并没有确切的记录,但大约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前后在世。
朱曰藩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中进士,后历任九江府知府。他是一位才华出众、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以其文章而闻名。他的作品有《山带阁集》三十三卷,以及《四库总目》等著作,这些作品至今仍在流传。
尽管关于朱曰藩的生平资料有限,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官员,对于明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朱曰藩的诗词>>

邹缉

邹缉(?—1422)是江西吉水人,字仲熙。他在洪武年间中举明经,被授予星子教谕的职位。在永乐年间,他成为官方的翰林侍讲。
在他任职期间,发生了三殿失火的事件。因此,朝廷发布诏书,要求官员直言不讳地提出时政得失。邹缉上书极力指出了一些问题,包括营建北京工役的繁重、居民迁徙的困苦、僧道供养的过度以及贪污剥削的严重程度。他的言辞尤为切中时弊,几乎招致了祸患。
然而,尽管他的言论引起了一些争议,邹缉还是得到了晋升,成为右庶子兼侍讲的官职。 邹缉的诗词>>

朱让栩

朱让栩(?—1547)是明朝宗室,是太祖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的五世孙。他在正德五年袭封为蜀王。
朱让栩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喜欢儒雅的文化,不喜欢声色犬马的娱乐。他创办了义学,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修建水利设施,为民众谋福利。
孝宗赐书给朱让栩,赞扬他的忠诚和勤奋。世宗也赐敕嘉奖他,并将他的坊曰忠孝贤良。
朱让栩去世后,被谥号为成。他著有《长春竞辰稿》一书,这是他的著作。 朱让栩的诗词>>

竹浪旭

竹浪旭(字竹浪)是平湖东林院的一位僧人,他是一位文学家,著有《芜林草》。
关于竹浪旭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目前无法得知。 竹浪旭的诗词>>

朱之蕃

朱之蕃,字元介,号兰嵎,是山东茌平人,籍贯金陵。他在万历二十三年成为状元,后来官至吏部侍郎。他曾出使朝鲜,并且在此期间拒绝接受贿赂。朱之蕃不仅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还以此收藏了许多名贵的法书、名画和古器。他在南都(指南京)建立了一座收藏甲于南都的藏书馆,其中包括了他的《奉使稿》。
关于朱之蕃的出生和死亡时间,文中并未提及,所以无法提供相关信息。 朱之蕃的诗词>>

邹迪光

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是常州府无锡人。他于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来担任湖广副使的官职。然而,他在四十岁时辞去了官职。邹迪光不仅擅长诗词,还精通绘画。他的才华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
邹迪光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他有多部诗集,包括《郁仪楼集》、《调象庵集》、《石语斋集》等。这些诗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此外,他还有一部滑稽剧作品《文府滑稽》,显示了他在戏剧方面的造诣。
邹迪光的生卒年份不详,但据推测,他去世时已经年过七十。他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邹迪光的诗词>>

朱无瑕

朱无瑕,南京人,是一位妓女,字泰玉。她从小就学习歌舞,举止谈笑间展现出风流蕴藉的气质。除了歌舞,她还通晓文史,擅长诗词和书法。
在万历三十七年,秦淮有一个社会团体,聚集了天下名士。无瑕在这里展示了自己的诗作,结果众人都感到惭愧而自愧不如。时人将她比作马湘兰,可见她的才华和魅力。
无瑕还著有一部诗集,名为《绣佛斋集》。这部作品可能收录了她的一些诗作,展现了她的文学造诣。
关于无瑕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文中并未提及,所以无法提供更多细节。 朱无瑕的诗词>>

朱邦宪

朱邦宪,字察卿,是上海人,出生于松江府。他的父亲是朱豹,曾任福州太守。朱邦宪幼年聪慧,但在九岁时丧父,这使他非常悲痛,表现得像成年人一样哀伤。他成为一名太学生,性格慷慨,善于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他对于纨裤子弟和只懂得书本知识的儒生感到羞耻。朱邦宪广泛涉猎典籍,不屑于追求时文,他的诗笔古雅独特。他与四明的沈明臣和吴门的王稚登关系最为密切,彼此友谊深厚。朱邦宪还著有《朱邦宪集》一书。关于朱邦宪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 朱邦宪的诗词>>

朱綝

朱綝(字士林)是明朝初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出生于泰兴,是泰兴人。他在洪武年间以其才华出众的诗歌而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任命为云南的官员。
朱綝在洪武年间以诗累安置云南,这意味着他通过他的诗歌才华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并被派往云南担任官职。云南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边疆地区,朱綝被派往此地是为了巩固明朝在该地区的统治。
朱綝在云南期间,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还继续发展他的文学才华。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诗风,为云南带来了文化繁荣。他的诗歌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然而,朱綝的一生并不平静。他在洪武年间曾因与其他官员发生争执而被贬谪到云南,这也是他被派往云南的原因之一。此外,朱綝在云南期间还遭遇了一些政治风波和困扰,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云南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朱綝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和政治的热爱。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称为“朱綝诗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才华和奉献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明朝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朱綝的具体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无法确定,但他的一生经历和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朱綝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