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自严(1569~1638年),字景会(一作景曾),淄川人(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万家村)。他在明朝天启、崇祯年间担任户部尚书,负责全国财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毕自严通过精心协调和精打细算,支撑了明朝财政近10年,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毕自严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时以弱冠之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松江推官的职位。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尤其擅长处理复杂的经济事务。后来,他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淮徐道参议、河东副使、洮岷兵备参议、陕西右布政使等职务。泰昌元年(1620年),他升任太仆寺卿,成为九卿之一。
除了在财政方面的杰出表现,毕自严的个人生平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只知道他生于1569年,去世于1638年。然而,他的贡献和才华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誉为功在社稷的重要人物。
毕自严的诗词>>
靳学颜(1514—1571)是明朝山东济宁人,字子愚,号两城。他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南阳府推官。在隆庆年间,他先后升迁为右副都御史,担任山西巡抚的职务。他应诏陈述了关于理财的建议,总计万余言,其中特别强调了选兵、铸钱和积谷的重要性。
后来,靳学颜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后来改任吏部,最终晋升为左侍郎。然而,由于首辅高拱专权傲慢,靳学颜感到无法忍受,于是辞去了官职,以病为由返回家乡。他的著作有《两城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靳学颜是明朝山东济宁人,字子愚,号两城。他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南阳府推官。在隆庆年间,他先后升迁为右副都御史,担任山西巡抚的职务。他应诏陈述了关于理财的建议,总计万余言,其中特别强调了选兵、铸钱和积谷的重要性。
靳学颜后来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后来改任吏部,最终晋升为左侍郎。然而,由于首辅高拱专权傲慢,靳学颜感到无法忍受,于是辞去了官职,以病为由返回家乡。他的著作有《两城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补充靳学颜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为1514年和1571年。
靳学颜的诗词>>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是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属江西)人。他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后来在崇祯七年(1634)担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成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担任安徽亳州知州。明朝灭亡后,他放弃官职回到家乡,直至终老。
在宋应星任江西分宜教谕期间,当时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也达到了新的水平。他在这个背景下著成了《天工开物》一书。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农业、手工业、纺织业、冶金业、建筑业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天工开物》对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天工开物》,宋应星还著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著作。然而,这些著作现在已经失传,无法得知具体内容。
关于宋应星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公元1587年是他的出生年份,而具体的死亡年份约为1666年,但没有确切的记录。
宋应星的诗词>>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他是明末清初的书画家,被誉为南董北王。
王铎的书法作品与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展现了他卓越的书法艺术造诣。
除了书法,王铎还擅长绘画。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雪景竹石图》。这幅画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描绘了雪景中的竹子和石头,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达能力。
关于王铎的生平和死亡,他出生于1592年,逝世于1652年。他在明末清初活动,是当时书画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后世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铎的诗词>>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吕大庄人。他是明朝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刚正不阿、为政清廉而闻名。与沈鲤、郭正域并称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吕坤的主要作品包括《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了这些作品,他还有《呻吟语》、《实政录》以及《去伪斋集》等十余种作品,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领域。
吕坤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之作。至今,宁陵的慎行墓志铭上还有吕坤的篆刻。
关于吕坤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536年10月24日,逝世于1618年7月24日。
吕坤的诗词>>
安磐(1483--1527),字公石,又字松溪,号颐山,嘉定州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顾鼎臣榜进士。改庶吉士。娶吴氏女为妻。
在正德年间,安磐曾任吏、兵等科给事中,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他在官场上积极参与政务,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然而,在嘉靖初年,安磐因为对大礼议论的观点与朝廷不合,被廷杖除名。大礼是明朝时期的一场重大礼仪,安磐对其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但遭到了朝廷的打压。
安磐与程启充、彭汝实、徐文华一起被称为嘉定四谏。他们都是嘉定州人,同时也是明朝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安磐以其直言敢谏的精神和才华出众的诗才而闻名。他的诗作被称为“撒手为盐,翻水成调”,形容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
关于安磐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细节并没有提及。但根据他的生年和逝世年份,可以推测他大约在44岁左右去世。安磐在短暂的一生中,以其直言敢谏和才华横溢的诗歌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磐的诗词>>
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出生于明朝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他是一位著名的明朝名将。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中进士,后来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并担任陕西总督。次年,他升任兵部尚书(改称督师)。
孙传庭在任期间,面临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民变。由于当时正值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和弹药也短缺,朝廷催促他出战。尽管情况不利,孙传庭不得不草率出战。然而,他最终在陕西潼关战死,年约51岁。他的尸体被用马革裹起来。
《明史》中称“传庭死,而明亡矣”,这是对孙传庭的评价。他的死标志着明朝的覆灭。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贡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他为“忠靖”。
孙传庭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