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公元1459—1532)是明朝的一位军事人物,他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他的官职从工部主事六品一直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
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首先是治理漕河,他在漕运管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漕运是明代重要的粮食运输系统,王琼通过改革和改进,提高了漕运的效率和稳定性,确保了粮食的供应。
其次,王琼平定了宸濠叛乱。宸濠叛乱是明代末年的一次重大叛乱,王琼奉命镇压叛乱,成功平定了叛乱势力,维护了朝廷的统治。
最后,王琼担任总制西北边防,有效地维护了明朝的边疆安全。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边防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加强了边境的防御体系,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
由于他在这三个方面的杰出表现,历史上将他与于谦、张居正一起称为明代三重臣。
关于王琼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文中没有提及,可能需要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王琼的诗词>>
陆容(1436—1497),字文量,号式斋,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他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享年五十九岁。陆容性格至孝,酷爱书籍,与张泰、陆釴齐名,被称为“娄东三凤”。尽管他的诗才不及泰、釴,但在博学方面却超过了他们。他一生热衷于聚书和藏书,根据他的藏书编次,有《式斋藏书目录》一书。祝允明为他的藏书写了《甘泉陆氏藏书目序》,称赞他才华高超、学识渊博,购书也喜欢收集异本。钱谦益称他“好学,居官手不释卷,家中藏书数万卷,都是他亲自校勘的”。陆容著有《世摘录》、《式斋集》、《菽园杂记》等十五卷著作,《四库总目》中王鏊称其为明朝记事书中的第一部;此外还有《式斋集》,广为流传。 陆容的诗词>>
真可(1543~1603),明末僧人,俗姓沈,字达观,晚号紫柏大师。他出生于吴江(今属江苏)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于修行之中。
真可在佛教修行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尊称为紫柏尊者。他的智慧和慈悲心使他成为明末四大师之一。他的教诲和指导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可一生致力于佛法的传播和弘扬。他游历各地,传授佛法,帮助人们解脱痛苦,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的教诲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然而,真可的一生并不平静。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真可也深受其害,他多次遭受迫害和困扰。最终,真可在1603年去世,结束了他在人世间的修行生涯。
真可的离世给佛教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的弟子和信徒们都深感悲痛。然而,他的教诲和智慧却流传下来,对后世的佛教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可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智慧,他的修行之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中,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真可的诗词>>
李瓒(约公元1388年前后在世)字子粲,一字子鬯,自号弋阳山樵,姑苏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同时也对释道之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关于李瓒的生平事迹,目前我们所知甚少。没有详细的记载可以描绘他的一生。然而,他的学术成就却通过他的著作《弋阳山樵稿》得以传世。
《弋阳山樵稿》是李瓒的代表作,这部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虽然我们无法得知他的具体生平,但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窥见他对文学、哲学和宗教的独特见解。
李瓒自号弋阳山樵,这个自号显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之间的情感。他可能是一个喜欢在山林中寻找灵感和思考的人。这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外,李瓒还旁通释道之学,这表明他对佛教和道教的研究有一定的造诣。他可能对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有着深入的理解,并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尽管我们对李瓒的生平了解有限,但通过他的著作和自号,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热爱自然、对文学和哲学有着独特见解的学者。他的《弋阳山樵稿》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他思想和学术成就的窗口。
李瓒的诗词>>
沈自晋(1583~1665)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家。他的字是伯明,晚年字是长康,号是西来,双号是鞠通。他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九月十八日,去世于清康熙年间的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三岁。
沈自晋出身于吴江沈氏家族,他对功名不感兴趣,性格淡泊,待人温厚。他勤学好问,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富有文才。除了文学才华,他还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终生热爱音乐并不断钻研,成为剧坛江派的重要人物。
沈自晋的著作包括《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草》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对戏曲艺术的深入理解。他的作品在当时戏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戏曲界的健将。
总结:沈自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家,他出身于吴江沈氏家族,性格淡泊,待人温厚。他勤学好问,富有文才,并且对音乐有非凡的天赋。他的著作包括《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草》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对戏曲艺术的深入理解。他被后人誉为戏曲界的健将。他生于明万历年间,去世于清康熙年间,享年八十三岁。
沈自晋的诗词>>
汪广洋(? ~1379),明朝初年宰相,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汉族。他出生年份不详。汪广洋是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擅长诗歌,也擅长隶书。朱元璋曾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
年少时,汪广洋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他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等职务。他还受封为忠勤伯。
然而,洪武十二年(1379年),汪广洋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他的死亡年份为1379年。
汪广洋著有《凤池吟稿》和《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两部作品。他的诗歌被收录在《明诗综》中,共有三十一首。
汪广洋的诗词>>
冯梦龙(1574-1646)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他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兄弟梦桂擅长绘画,弟弟梦熊是太学生,曾从冯梦龙学习《春秋》,并有诗作流传。三兄弟合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是明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曲、诗歌等多个领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喻世明言》,这是一部以讽刺和幽默手法揭示社会弊端的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受读者喜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喻世明言》,冯梦龙还创作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他的作品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著称,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冯梦龙在文学创作之外,还从事戏曲创作和研究。他对戏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整理和编辑传统戏曲剧本方面。他曾整理过《西华山》、《牡丹亭》等戏曲作品,为后世的戏曲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梦龙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他曾历经明朝末年的动荡和战乱,多次迁居和流亡。最终,他在明朝灭亡后的清朝初年去世,享年72岁。冯梦龙的文学成就和对戏曲的贡献使他成为明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冯梦龙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