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何良俊的照片
何良俊

何良俊(1506—1573)是明代松江华亭人,字元朗,号柘湖居士。他和弟弟何良傅被时人称为“二陆”,都有出色的才华。年少时就专心学习,整整二十年不下楼,他的藏书达到了四万卷,涉猎广泛。尽管他困于场屋,但因为才名卓越,被选为国子监的岁贡生,后来被任命为南翰林院孔目。他热衷于谈论兵事,自认为有经世之才。在南都时,他受到名士和文人的追随。他擅长解析音律,自己也能创作音乐,他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造诣使得他成为江南地区的风流人物。后来,他在三年后去世。晚年他迁居苏州,直到七十岁才回到松江。他留下了《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和《何翰林集》等著作。 何良俊的诗词>>

明代诗人施耐庵的照片
施耐庵

施耐庵,本名彦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出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是汉族,江苏兴化人。他博古通今,才气横溢,精通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各种技术。在35岁时曾中进士,但后来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他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了《水浒传》,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
施耐庵于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后任浙江钱塘县尹。他的故乡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他的墓园和纪念馆,还有《施氏家薄谱》这本著作流传至今。施耐庵的死亡时间暂无相关资料。 施耐庵的诗词>>

明代诗人龚诩的照片
龚诩

龚诩(1381~1469)是明代学者,字大章,号纯庵,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他在建文时期曾担任金川门卒,但当燕兵入侵时,他感到悲痛不已,于是离开了职位,隐居起来并开始教授学生。后来,周忱巡抚江南时,两次推荐他担任学官,但他坚决辞退了这个职位。龚诩还著有《野古集》一书。龚诩于1469年去世。 龚诩的诗词>>

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照片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
李攀龙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持续了20多年,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清初。他与谢榛、王世贞等人一起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传统。他们致力于恢复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精神,强调文学的纯正和高尚。
李攀龙的文学才华出众,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古典气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
李攀龙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攀龙于1570年去世,享年56岁。他的离世给文坛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永远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李攀龙的诗词>>

明代诗人高攀龙的照片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他是明朝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之一。他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著作。
高攀龙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但后来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无法忍受屈辱,选择投水自尽,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追赠他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职位,并谥号为“忠宪”。这是对他的一种赞誉和纪念。 高攀龙的诗词>>

明代诗人孔天胤的照片
孔天胤

孔天胤(1505—1581),字汝阳,号文谷子,又称管涔山人,是明代文学家、学者。他出生于汾州文同里百金堡(今山西文水县西槽头乡百金堡村)。祖父是晋的政仪宾(今说女婿),父亲孔雄骏是庆成王府的仪宾,被封为奉训大夫。
孔天胤晚年致仕回乡后,建立了藏书楼和刻书坊,取名为“寄园”。他收藏了万卷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先人遗留下来的古籍。他的《晒书歌》中写道:“乱简残书次第开,先人遗迹满尘埃”,形容了他整理和保护古籍的努力。
孔天胤一生著有《孔文谷文集》20集、《孔文谷诗集》14卷,刊刻有《资治通鉴》、《后汉书》、《适晋稿》、《汾州府志》、《西京杂记》、《文谷子文集》等数千卷。他还编纂了《周易纂》、《渔嬉稿》等著作。其中,《霞海篇》1卷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
孔天胤的学术成就和著作丰富多样,对于明代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门人们尊称他为“文靖先生”,以示对他学术成就的敬意。 孔天胤的诗词>>

明代诗人孙承宗的照片
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军事家。他出生在高阳,字稚绳,号恺阳。年轻时,他担任教读边郡的职务,并且喜欢向老兵请教有关险要阨塞的知识。在万历三十二年,他考取了进士,并且先后担任编修、中允、谕德和洗马等职位。后来,熹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讲官,并且被朝臣们推举为兵部侍郎,负责处理辽事。然而,皇帝不希望他离开讲筵,所以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天启二年,广宁失守,孙承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然而,第三年,他被魏忠贤一派所陷害,只能请求归隐。崇祯二年,后金兵攻陷了畿辅州县的许多地方,思宗命令孙承宗守卫通州。次年,他成功收复了遵化等四座城市。然而,由于大凌河等地失守,朝廷的官员将责任归咎于孙承宗筑城的计划,他因此引发了疾病并且选择了回家。他在家中居住了七年,直到福王时期,清兵攻击了高阳。他率领家人进行抵抗,但城市最终被攻破,他选择了投环自杀。他的许多子孙也在战斗中牺牲。他被追谥为文忠。他留下了《高阳集》这部著作。 孙承宗的诗词>>

明代诗人倪岳的照片
倪岳

倪岳(1444年—1501年)是明代的一位大臣,字舜咨,出生于上元(今江苏南京),祖籍浙江钱塘。他是倪谦的儿子,从小就喜欢学习,擅长文学,对经世之务有深入的了解。
倪岳在天顺八年(1464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在成化年间,他逐渐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到了弘治中年间,他担任了礼部尚书的职务,并历任南京吏部和兵部的尚书。最后又回到吏部担任尚书。
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他留下了一部名为《青溪漫稿》的著作。
综上所述,倪岳是明代的一位大臣,他在政治上有很高的职位,并且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生平经历和著作都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倪岳的诗词>>

明代诗人倪元璐的照片
倪元璐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他于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后历任户、礼两部尚书,同时擅长书法和绘画。
倪元璐的书法作品灵秀神妙,尤其擅长行草字体,其书法技艺超群,被誉为超逸之作。他得到了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位文人的赞赏和指导,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渴笔和浓墨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字体奇特多变,书风奇伟,后人称他为“笔奇、字奇、格奇”的“三奇”,以及“势足、意足、韵足”的“三足”。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倪元璐选择自缢殉节,享年五十二岁。后来,清朝时期的弘光时,他被追赠为少保、吏部尚书,并被谥号为文正,清廷还赐予他谥号文贞。他的著作有《倪文贞集》。
综上所述,倪元璐是明末时期的官员和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称赞为灵秀神妙,尤其擅长行草字体。他的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被后人称为“三奇”和“三足”。他在1644年选择自缢殉节,享年五十二岁,后被清朝追赠为少保、吏部尚书,并被谥号为文正。他的著作有《倪文贞集》。 倪元璐的诗词>>

明代诗人高珩的照片
高珩

高珩(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他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享年八十六岁。
高珩是始祖高全的十世孙。他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在顺治朝,他被任命为秘书院检讨,后升任国子监祭酒,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和刑部左侍郎。
高珩擅长写诗,其诗风格近似于元朝和白居易。他一生著作颇丰,作品数量不下万篇。他著有《劝善》等多部著作,以及《栖云阁集》。其中,《栖霎阁诗》十六卷是由赵执信编纂,而《拾遗》三卷则是宋弼辑录的。这些作品被收录于《四库总目》中,并广为传播流传于世。 高珩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