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
李攀龙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持续了20多年,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清初。他与谢榛、王世贞等人一起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传统。他们致力于恢复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精神,强调文学的纯正和高尚。
李攀龙的文学才华出众,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古典气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
李攀龙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攀龙于1570年去世,享年56岁。他的离世给文坛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永远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李攀龙的诗词>>
孔天胤(1505—1581),字汝阳,号文谷子,又称管涔山人,是明代文学家、学者。他出生于汾州文同里百金堡(今山西文水县西槽头乡百金堡村)。祖父是晋的政仪宾(今说女婿),父亲孔雄骏是庆成王府的仪宾,被封为奉训大夫。
孔天胤晚年致仕回乡后,建立了藏书楼和刻书坊,取名为“寄园”。他收藏了万卷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先人遗留下来的古籍。他的《晒书歌》中写道:“乱简残书次第开,先人遗迹满尘埃”,形容了他整理和保护古籍的努力。
孔天胤一生著有《孔文谷文集》20集、《孔文谷诗集》14卷,刊刻有《资治通鉴》、《后汉书》、《适晋稿》、《汾州府志》、《西京杂记》、《文谷子文集》等数千卷。他还编纂了《周易纂》、《渔嬉稿》等著作。其中,《霞海篇》1卷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
孔天胤的学术成就和著作丰富多样,对于明代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门人们尊称他为“文靖先生”,以示对他学术成就的敬意。
孔天胤的诗词>>
孙承宗(1563—1638)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军事家。他出生在高阳,字稚绳,号恺阳。年轻时,他担任教读边郡的职务,并且喜欢向老兵请教有关险要阨塞的知识。在万历三十二年,他考取了进士,并且先后担任编修、中允、谕德和洗马等职位。后来,熹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讲官,并且被朝臣们推举为兵部侍郎,负责处理辽事。然而,皇帝不希望他离开讲筵,所以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天启二年,广宁失守,孙承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然而,第三年,他被魏忠贤一派所陷害,只能请求归隐。崇祯二年,后金兵攻陷了畿辅州县的许多地方,思宗命令孙承宗守卫通州。次年,他成功收复了遵化等四座城市。然而,由于大凌河等地失守,朝廷的官员将责任归咎于孙承宗筑城的计划,他因此引发了疾病并且选择了回家。他在家中居住了七年,直到福王时期,清兵攻击了高阳。他率领家人进行抵抗,但城市最终被攻破,他选择了投环自杀。他的许多子孙也在战斗中牺牲。他被追谥为文忠。他留下了《高阳集》这部著作。
孙承宗的诗词>>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他于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后历任户、礼两部尚书,同时擅长书法和绘画。
倪元璐的书法作品灵秀神妙,尤其擅长行草字体,其书法技艺超群,被誉为超逸之作。他得到了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位文人的赞赏和指导,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渴笔和浓墨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字体奇特多变,书风奇伟,后人称他为“笔奇、字奇、格奇”的“三奇”,以及“势足、意足、韵足”的“三足”。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倪元璐选择自缢殉节,享年五十二岁。后来,清朝时期的弘光时,他被追赠为少保、吏部尚书,并被谥号为文正,清廷还赐予他谥号文贞。他的著作有《倪文贞集》。
综上所述,倪元璐是明末时期的官员和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称赞为灵秀神妙,尤其擅长行草字体。他的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被后人称为“三奇”和“三足”。他在1644年选择自缢殉节,享年五十二岁,后被清朝追赠为少保、吏部尚书,并被谥号为文正。他的著作有《倪文贞集》。
倪元璐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