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从一片苦竹园漫步向南,来到起伏的椒坞边。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像泪珠一样点点滴落。可怜的野菊孤独无伴,就像寒风中飞行的孤雁。满腹惜花的心情难以言表,怎么忍心将傍晚的蝉托付给它呢?
夕阳中有一条弯曲的小路,我独自走来徘徊无数次。一只酒杯与我亲密相伴,借着酒兴我回忆起往事。
紫云东来,随风飘荡,御苑移花,充满吉祥。但是野菊却受人轻视,无人选择它排斥在宫廷的筵席之外。
注释:苦竹:指野菊扎根在辛苦的地方。竹为苦竹,而椒味辛辣,都用来比喻愁恨。
椒:灌木的名字。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
泪涓涓:形容花上的露珠、水滴。
节物:具有季节性的景物。
芳心:惜花之心。与:同。
清尊:指当年顾遇。省:察记。
省他年:回忆往事。
紫云:指中书省。开元元年曾将中书省改为紫薇省,令日紫薇令。此处指令狐绚调职,任中书舍人。
不取:对令狐绚不加提携表示怨望。霜栽:指傲霜的秋菊。
御筵:宫中的筵席。
《野菊》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的情感和精致的描写而著称。然而,在大中三年秋天(公元849年),李商隐的心情却异常低落。当时,他担任京兆很留参军,但在仕途上却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进取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和阻碍。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李商隐的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沮丧,他感到自己的努力似乎无法得到回报,一切都变得困难重重。他的精神状态处于低谷,无法摆脱困境。
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李商隐的创作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无奈,将自己的心情倾诉于纸上。这首诗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李商隐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尽管李商隐在仕途上遭遇了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诗歌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自己的坚持。这首诗成为了他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力量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大中三年秋天创作的,反映了他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时的心情。尽管他精神上处于苦闷的阶段,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寻找到了内心的慰藉和力量。这首诗成为了他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坚持的一种方式。
《野菊》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野菊的生长环境为切入点,描绘了它的压抑和孤独。诗中的“苦竹”和“椒坞”象征着苦辣的环境,而野菊只能发出微弱的香气,难以抑制住孤独的泪水。诗人通过“已悲节物同寒雁”表达了对野菊悲惨命运的同情,将其生长在寒秋视为不幸的命运。诗中的主人公形象与野菊相似,都是命运不佳的存在,最后一句“不取霜栽近御筵”表达了怨愤和压抑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描绘野菊的环境和命运,抒发了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诗人通过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自己的命运不佳和内心的痛苦。他生于晚唐末世,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遭受排挤和打击,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烦闷。诗中的“已悲节物”和“忍委芳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和无奈,希望能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却不允许。
整首诗以野菊为象征,通过描绘它的环境和命运,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通过对野菊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困境。这首诗以咏物托意的手法,通过描绘野菊的悲惨命运,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展现了他对命运的抱怨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整首诗触景生情,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野菊》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