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二十二》原文赏析

  • lún
    shī
    sān
    shí
    shǒu
    ·
    èr
    shí
    èr
  • [
    jīn
    cháo
    ]
    yuán
    hǎo
    wèn
  • wài
    gēng
    chū
    cái
    dòng
    wàn
    suí
  • zhī
    zhī
    shī
    dào
    huáng
    jìn
    cāng
    hǎi
    héng
    liú
    què
    shì
    shuí

原文: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相关标签:评论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唐代,诗歌已经很难再有新奇的境界了,但谁知道宋代的诗人偏偏在奇境之外创造了更加奇特的诗歌。刚一提出新颖的诗论,立刻引发了无数的波纹和不断涌现的流派。我只知道在苏轼和黄庭坚之后,诗歌再也没有新意了,又有谁能够成为诗坛上的逆流,像横流般横扫沧海呢?

注释:苏轼和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苏轼的诗风豪放飘逸,黄庭坚的诗风严谨刚硬,对北宋的诗坛都有很大的影响。沧海横流指的是诗坛上狂流泛滥的情况,可能指的是江西诗派。宗廷辅在《古今论诗绝句》中说:“自苏、黄更出新意,一洗唐调,后遂随风而靡,生硬放佚,靡恶不臻,变本加厉,咎在作俑。先生(元好问)慨之,故责之如此。” 《论诗三十首·二十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歌风格进行了评价和批评。文章指出,苏轼的诗歌虽然气象宏阔、意境恣逸,但却过于散文化和议论化,常常卖弄才学,追求新意。而黄庭坚则力求新奇,选材僻熟,喜用他人未用的典故和字句,造拗句,押险韵,诗风瘦硬峭拔,善于出奇制胜。他们在诗歌技巧上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被元好问称赞为“只知诗到苏黄尽”和“一波才动万波随”。

然而,苏黄的后学者往往没有他们的才力,只得其短而未得其长。他们容易陷入一味崇尚奇险、堆砌生典、搜罗怪异形象的陷阱,导致语言生硬晦涩,词句雕琢不自然。这种不良风气被元好问批评为“奇外无奇更出奇”。

整篇文章反映了元好问崇尚自然、雅正的诗歌思想,他对苏黄诗歌缺点的批评也是对这种思想的体现。元好问认为诗歌应该追求自然和雅致,而不是追求奇异和雕琢。这篇赏析通过对苏黄诗歌的评价和批评,展示了元好问对诗歌的理念和态度。 《论诗三十首·二十二》赏析详情»

金朝诗人元好问的照片
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猜您喜欢

临江仙·荷叶荷花何处好

金朝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过晋阳故城书事

金朝 元好问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颍亭留别

金朝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