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二疏》原文赏析

  • yǒng
    èr
    shū
  • [
    weì
    jìn
    ]
    táo
    yuān
    míng
  • xiàng
    zhuàn
    shí
    gōng
    chéng
    zhě
  • jiè
    wèn
    shuaī
    zhōu
    lái
    rén
  • yóu
    hàn
    tíng
    zhōng
    èr
    shū
  • gāo
    xiào
    fǎn
    jiù
    cháng
    chǔ
    jūn
  • jiàn
    sòng
    qīng
    huáng
    cháo
    huá
    xuān
    yíng
    dào
  • bié
    qíng
    suǒ
    beī
    róng
  • shì
    shèng
    gǎn
    xíng
    rén
    xián
    zaī
    cháng
  • yàn
    yàn
    yán
    huān
    suǒ
    yíng
    feī
    jìn
  • yán
    lǎo
    huī
    shāng
    dào
    píng
  • jiān
    jīn
    zhōng
    xīn
    qīng
    yán
    xiǎo
    weì
  • fàng
    nián
    huáng
    shēn
    hòu
  • shuí
    yún
    rén
    wáng
    jiǔ
    ér
    dào
    zhù

原文: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间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相关标签:写人赞美隐居自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天地四时: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自运转:自然运行。
完成功业当归还:成功的事业应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请问东周末期以后,有几人能够传承他们的意志?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放眼汉代朝廷内:回顾汉代朝廷内部。
二疏举止可称赞:疏广和疏受的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欢快高歌:形容欢乐的心情。
告别太子长辞官:辞去太子的职位。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皇朝官吏皆出送:皇朝的官员都出来送行。
华贵轻车填路问:富贵的轻车填满了道路。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悲叹之情为送别:因为送别而感到悲伤。
荣华富贵岂足恋:荣华富贵并不值得留恋。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德操高尚感行人:品德高尚的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贤哉之誉岂一般:他们的美誉是非同一般的。
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乡里安逸相聚欢:在乡里安逸地相聚欢乐。
经营之事不简单:他们的事业并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邀来故老促席坐:邀请老人们坐下来。
饮酒共将往事谈:一起喝酒谈论过去的事情。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儿女关心遗产事:子女们关心遗产的事情。
疏广晓谕出清言:疏广明确告诉他们要清楚地表达。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纵情享乐度余年:尽情地享受剩下的岁月。
死后之事不挂牵:对死后的事情不再担忧。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谁说二疏已亡去:谁说疏广和疏受已经消失了?
日久其德更粲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德行更加光辉。 《咏二疏》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陶渊明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涉及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创作的,大约在永初三年(422年),当时陶渊明已经五十八岁。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与《杂诗十二首》的写作时间相近,当时陶渊明五十岁。

无论是哪种说法,这首诗都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陶渊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陶渊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他不仅是一位有着卓越文学才华的诗人,还是一位关心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政治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中国正处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困苦,社会不公现象严重。陶渊明通过自己的作品,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寄托和安慰,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展现了陶渊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通过这首诗,陶渊明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这首诗也成为了陶渊明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咏二疏》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此诗是陶渊明的一首赞美二疏的作品。诗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描写了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景;第三部分则描写了二疏归乡后的自由自在的日子和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这首诗虽然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诗的写法基本上是敷衍史传,这是咏史诗的传统方式,但陶渊明在其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他通过直接叙述事实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关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乎有自喻之意,但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尤其强调的是疏广“放意乐馀年”,不让子女当“啃老族”,这也曲折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最传神的描写是“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疏广通过“问金”来寄托自己的心意,但他的意图并未被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晓未悟”。疏广的行为表现了他的风流旷达和深谋远虑。金钱在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获取和使用。疏广的财富来自皇家的恩赐,是合法的,但他不打算留给子女,是因为担心他们因此而失去志向。陶渊明最重视的是疏广用来开导未觉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渊明也不忌讳谈论钱财。据《宋书》本传记载,陶渊明曾明确地对亲朋说:“我想弹琴唱歌,需要一些资金,可以吗?”听到这话的人认为他是彭泽令。归隐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他也提到了去彭泽当县令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公田之利”来喝酒。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二疏的功成身退,并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金钱的看法,间接表达了陶渊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描写生动传神,通过对二疏的赞美和思考,展示了陶渊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咏二疏》赏析详情»

魏晋诗人陶渊明的照片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猜您喜欢

时运·其二

魏晋 陶渊明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杂诗十二首·其五

魏晋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乞食

魏晋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