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茫茫荒野的草已经枯黄,萧瑟的秋风摇动着白杨树。已经是寒霜覆盖的九月中旬了。亲人们送我到了远郊去埋葬。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地显得凄凉。马仰天长嘶悲鸣,风萧瑟地发出哀伤的声响。墓穴已经闭合,永远不能见到曙光。永远不能见到曙光,贤达们同样都会有这样的结局。刚才送葬的那些人,各自回家进入自己的房间。亲戚们或许还在悲伤,其他人早已忘记并欢唱起来。死去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能寄托在山冈上。
注释:
何:多么。
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
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严霜:寒霜,浓霜。
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
嶕峣:高耸的样子。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指墓穴。
朝:早晨,天亮。
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寄身。
山阿:山陵。
《拟挽歌辞·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而闻名。然而,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根据不同的史书和文献记载,陶渊明的寿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只活到五十几岁,这一观点由梁启超和古直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是他活到了六十三岁,这一观点则来源于《宋书·本传》和颜延之的《陶徵士诔》。由于这两种说法的存在,关于陶渊明是否在临终前写下了这组自挽的《拟挽歌辞三首》也产生了分歧。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的一组自挽诗作,它们以悲伤和哀思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这组诗作的创作背景至今仍然不明确,因为关于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有限,无法确定他是否在临终前写下了这些作品。
然而,无论这组诗作的创作背景如何,它们都展现了陶渊明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才华。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悲伤。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尽管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存在争议,但他的作品却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无论他是否在临终前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这组诗作都是他才华横溢的写照,展现了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亲人离去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拟挽歌辞·其三》创作背景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