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夏日缺粮长饥饿:夏天缺少粮食,长时间饥饿。
冬夜无被受冻寒:冬天夜晚没有被子,受到冻寒之苦。
夜幕降临盼天亮:夜晚降临时期待天亮。
日出却愿日落山:太阳升起时却希望它早点落山。
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我命自苦难怨天:我命运艰难,怨天尤多。
遭受忧患心熬煎:经历忧虑和痛苦,心灵受折磨。
死后名声何足叹:死后的名声又有何用。
在我视之如云烟:对于名声,我视之如云烟,不以为意。
慷慨悲歌孤独心:慷慨地唱出悲歌,心中孤独。
唯有知音晓哀怨:只有知音能够理解我的哀怨之情。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陶渊明仿照汉乐府《怨诗》的样式写给自己朋友的。根据诗中“僶俛六九年”句,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是在诗人五十四岁时创作的,当时正值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在前一年的秋天,东晋军队攻克了后秦并进入了长安,主帅刘裕在十二月返回了建康。然而,诗人对于爱国的热望却在这个时刻幻灭了。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诗人陶渊明晚年的生活境况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天道鬼神存在的怀疑和对自己困境的思考。全诗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是诗人对天道鬼神存在的质疑,后段六句是他对目前困境的思想活动。
在前段中,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质疑天道鬼神的存在。他从自己成年后一直想做好事,但却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如家门不幸、天灾频发等。他认为这些现实的困境证明了天道鬼神并不存在。
后段中,诗人面对目前的困境,愤慨地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天命或他人的责任。他提到历代圣贤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但他认为这些都是过眼烟云,他只希望有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陪伴他。
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晚年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情绪。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但他的晚年生活却充满了困苦和悲凉。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和思想。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