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池中的水波平静如镜子,映照着夜空中的一轮秋月,月光明亮如雪。此时正是采莲的季节,那位采莲的少女,妆容美丽却只能孤独地面对着寒冷的水波,不由得感到非常忧伤。她身在采莲之地,却心系远方的情郎,忧思难以解除,心情黯然伤感。
注释:
镜水:平静明净的水。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说:“凡造物南水土,故江东官纱绫、官纸者,镜水之故也。”意思是指江东地区的水质清澈明净,适合制作官方的纱绫和纸张。
小娘:此处指采莲的少女。
红粉:女子化妆所用的胭脂和粉饰品,这里指妆容精致美丽的少女面庞。
寒浪:寒冷的水波。
思惟:思量,思念。《汉书·张汤传》中说:“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意思是指专心思考,忧虑思念天下大事,思考得失。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清晨的场景,当时正是采莲的季节。一个少女正在采莲,她的面容红润而美丽,倒影在清澈明亮的水面上。这个景象让一位词人感受到了某种情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幅秋天夜晚的景色,以及其中的浪漫氛围和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诗歌开头以“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明亮月光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就像洁白的雪一样。这一描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明亮的秋天晚上,一个美丽的时刻。通过秋月的景色,诗人渲染出了一种浪漫的氛围,暗示着美景必然伴随着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一句“采莲时”指出了人物活动的地点,这个地点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在南方,采莲季节常常伴随着男女表达爱情的活动,是一个浪漫的季节。只有交代出这个地点,才能更好地展开下文,也算是一种铺垫。这样才能使下文的意境更加充实,更易理解,更容易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小娘红粉对寒浪”这句描述了采莲女,也就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被形容为打扮得十分美丽,楚楚动人。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了她的外貌特征,也展现了一种淡雅的色彩美。女主人公一出场就给人以不俗的感觉,清新淡雅。而“寒浪”则是对“红粉”的衬托,进一步解释了她的心境。红色象征着青春、热烈、希望和期盼,而“寒”则表达了孤寂和寂寞。通过周围的环境和氛围,揭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世界。
在这个明亮如镜的夜晚,浪漫的季节,女主人公心中涌起了涟漪,感到“惆怅”。她开始思考,这个时刻是她内心真实写照的时刻。这个季节,花朵盛开,月亮圆满,情歌回荡,而她的恋人却不知身在何方。她的心潮激荡,思绪茫茫,无人能理解她的滋味。正是越思考越想念,越想念越愁苦,越愁苦越伤感,正如古语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天夜晚的景色和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展现了浪漫的氛围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整首词以秋月为线索,通过描绘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示了一个浪漫而复杂的故事。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鉴赏详情»
这篇鉴赏二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词的主题是少女在月夜采莲时的惆怅。词中运用了秋水、秋夜、秋月等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秋夜月色雪景图。同时,采莲活动也隐含着对情爱的渴望和追求。词作善于捕捉采莲女子一瞬间的情感,通过描写她面对自己映在水光中的娇颜,表达了她的孤寂与惆怅。词的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言尽而意未尽。整首词写得很精练,用简洁凝练的笔法展现了少女的孤寂、苦闷和惆怅的心境。作者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肯定。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鉴赏二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