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英

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杨朝英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关于他的生卒年以及生平事迹目前没有详细的记录。他出生在青城,青城县有两个地方,一个在今天的山东,一个在今天的四川。大多数学者认为他来自山东的青城。
杨朝英曾经担任过郡守和郎中的职位,但后来选择了隐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选录了许多元代散曲,将它们辑为《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两集,被人们称为“杨氏二选”。他的选辑工作非常认真,搜罗了大量的散曲,这些散曲的传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工作。因此,“杨氏二选”成为研究元代散曲的重要资料。
除了选辑工作,杨朝英也是一位散曲作家,他的作品大约有27首,存于《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这两部选集中。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杨朝英的诗词>>

周文质

周文质(?-1334)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字仲彬,出生于建德(今属浙江),后来居住在杭州。他与钟嗣成相交了二十多年,两人情深意笃,形影不离。《录鬼簿》对他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描述他的外貌清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文笔新颖。他出身于儒家世家,却选择了从事路吏的职业。他擅长绘画,能歌善舞,对曲调和音律有深入的了解。他性格豪爽侠义,喜欢做好事,尊重客人,擅长绘画,对曲调和音律有深入的了解。他创作了四种杂剧,目前只有《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的残曲保存下来。他还创作了43首小令,有五套曲调,其中多是男女相思的作品。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暂时无法确定。 周文质的诗词>>

王伯成

王伯成是元代的一位杂剧作家,出生和死亡的具体年月不详。他是涿州(今河北涿县)人。根据贾仲明在《录鬼簿》中的吊词,王伯成与马致远是忘年之交,与张仁卿是莫逆之交。根据孙楷第在《元曲家考略》中的考证,张仁卿是一位画家,与王伯成同时代,活动在元朝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
王伯成创作了三种杂剧,现存的作品有《李太白贬夜郎》。另外,还有一部名为《兴刘灭项》的杂剧,但只有残文流传下来。此外,他还创作了《天宝遗事》中的诸宫调,但现存的曲谱不完整。 王伯成的诗词>>

王元鼎

王元鼎,字里,生卒年份不详,约在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302年前后)在世。他与阿鲁威同时活动,并且在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终官至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是元朝时期的一种重要官职,负责撰写和校订皇帝的诏令、奏章等文书,以及参与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担任翰林学士需要具备深厚的学问和才能,因此王元鼎的官职可以看出他在学术和政治方面的能力。
关于王元鼎的生平和其他具体事迹,目前的资料较为有限,无法进一步补充。 王元鼎的诗词>>

李致远

李致远(1261-约1325),字致远,是元代的一位曲家。他擅长工曲,但现今仅存还牢末剧一种,散曲散存太平乐府等选本中。根据何梦华抄本《太平乐府》的注解,李致远在元代时客居溧阳(今属江苏),但他的出生地据说是江右(今江西)。
李致远的作品存世较少,目前只有26首小令、4篇套数以及杂剧《还牢末》。他与仇远的交情非常密切,仇远在给李致远写的《和李志远君深秀才》诗中提到他“有才未遇政绩损”、“亦固穷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这表明李致远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一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成就,但他的性格孤傲清高。
《太和正音谱》将李致远列为曲坛名家,并评价他的曲作为“如玉匣昆吾”。这说明他的曲风高雅精致,被认为是曲坛的重要人物。虽然李致远的生平资料有限,但他的作品在元代曲坛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李致远的诗词>>

任昱

任昱,字则明,是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他与张可久、曹明善是同时代的人,少年时期喜欢游玩,一生都没有从政。他所创作的散曲小令在歌妓中广泛传唱。据他的作品《闲居》中的诗句可知,他喜欢隐居,不受世俗之累,追求清高的风度。他的作品中还有《隐居》一诗,其中有“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等句,这表明他是一个布衣身份的人,经常往来于苏州和杭州之间。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目前没有相关资料。 任昱的诗词>>

钟嗣成

钟嗣成(约1279——约1360)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和散曲家。他字继先,号丑斋,出生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来定居杭州。
钟嗣成曾多次参加文学考试,但都没有中选。在顺帝时期,他编写了《录鬼簿》这本二卷书,其中包括了他自己的序言,以及对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的传记和作品目录。
他创作的杂剧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但这些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而他的散曲作品至今还有五十九首小令和一套套数。 钟嗣成的诗词>>

刘庭信

刘庭信是元代散曲作家,出生地为益都(今山东)。他的原名是廷玉,排行第五,身材黑而高大,因此被人称为黑刘五。据说他是南台御史刘廷□的从弟。关于刘庭信的生卒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
根据《录鬼簿续编》的记载,刘庭信被形容为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这说明他的才华出众,以填词为主要创作活动。
刘庭信的作品主要以闺情、闺怨为主题,题材相对狭窄,但在当时却非常有影响力。他的作品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深受当时女性读者的喜爱。刘庭信的作品在元代散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庭信的诗词>>

孟昉

孟昉,字天纬,一作天晔,是一位回族词人。他出生在西域,后来定居北京。在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他成为了胄监生。孟昉聪明敏捷,才华出众,品德美好。他通过乡举考试被选中,从事宪部掾枢府的工作,后来升迁至中书西曹,还典管国子监的簿册。他还曾在元朝担任官职。
孟昉是一位有多部作品传世的词人。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天净沙》。在元曲三百首中,收录了他的这首作品。《滋溪文稿》卷三十中,张光弼赞扬他的文笔老成,早在国语中就展现出了才华。可见,孟昉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惜的是,他的《孟待制文集》现在已经失传了。 孟昉的诗词>>

张翥

张翥(1287~1368)是元代的一位诗人,字仲举,出生于晋宁(今山西临汾)。他年少时四处游荡,后来跟随著名文人李存学习,非常勤奋。由于他的父亲调官到杭州,他有机会跟随仇远学习,因此他的诗文写得非常出色,逐渐有了名气。
张翥曾经有一段时间隐居在扬州,直到至正初年(1341年)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他升至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除了诗歌创作,张翥还在政治和教育领域有所贡献。他在元代的文化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于张翥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张翥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