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右

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贤(一字序贤),自号邹阳子,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人。他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是元末时期的学者。他曾跟随陈叔夏、林景和游学,并受到李孝光的文法教育。后来他被荐授为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后调到萧山,又被擢升为主簿。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右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后来转任员外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他曾前往朝廷献上河清颂,但未能得到重用而归。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召去修撰元史。洪武六年,他负责修订日历,并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洪武七年,他又负责修订洪武正韵。不久之后,他被调任晋府右长史。
朱右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去世,享年63岁。他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五卷,此外还有《四库总目》、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等著作广泛流传于世。 朱右的诗词>>

朱凯

朱凯,字士凯,生卒年以及籍贯均不详。他曾担任江浙行省掾史,并在杭州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据记载,朱凯自幼孑立不俗,与人寡合。然而,后来他与钟嗣成建立了友善的关系。朱凯甚至为钟嗣成所著的《录鬼簿》写了序言。
尽管关于朱凯的生平和其他重要细节所知甚少,但他在江浙行省掾史的职位以及与钟嗣成的友谊都显示出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朱凯的诗词>>

张天英

张天英,字羲上,一字楠渠,号石渠居士,是温州永嘉人。他对读书有着极高的热情,广泛涉猎经史之学。因其卓越的才华,被征为国子助教。他性格刚毅严厉,不喜欢趋谒,再调不就。除了学问上的成就,张天英还擅长诗歌创作,尤其擅长古乐府的写作。他的诗集名为《石渠居士集》。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 张天英的诗词>>

朱显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朱显真的整理补充:
朱显真是定人,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不详。
在世祖至元间,朱显真的祖父已经分配了家族的财产。
在英宗至治末期,朱显真的侄子彦昉等人还年幼,没有依靠。因此,朱显真决定拜祖先的墓下,取出分配财产的凭证并将其焚毁,重新与侄子们同居。 朱显的诗词>>

张渥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生,是淮南人。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明经。然而,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成功,因此他决定放弃追求功名,转而专注于诗歌创作。除了诗歌,张渥还擅长绘画,尤其擅长描绘人物,他的白描技艺非常高超,即使在当时的贵族圈子中也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媲美。张渥的才华和艺术造诣使得他备受赞誉。然而,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目前尚不清楚。 张渥的诗词>>

郑元

郑元,字长卿,是一位出生在开封的人。他的家族在江浙行省担任都事职务。
关于郑元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目前没有提供。 郑元的诗词>>

张回

张回,字仲昌,又称椒之子,出生时即展现出对道的追求。在五岁时,他渴望传授经籍,但父亲告诉他先读儒家经典。然而,张回却认为祖先的书籍不需要读,他应该读其他的书。在十岁时,他开始学习辟谷导引之道,并能够每天行走数百里。后来,他进入青城山修行,但不知道他的去向。最终,在元至正十三年,他被追赠为“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张回的诗词>>

俞贞木

俞贞木(1331—1401)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一位文人,出生在苏州府吴县。他的初名是桢,后来改名为贞木,字有立。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没有进入官场任职,而是在洪武年间被推荐为乐昌知县,后来又历任都昌知县。然而,由于卷入了一起诉讼案件,他被召入京城接受调查。经过调查后,他被证明无罪,准备返回家乡时却因病去世。他留下了一部名为《立庵集》的作品。 俞贞木的诗词>>

俞庸

俞庸,字时中,是镇江丹徒人。他最初担任明道书院的山长一职,后来在成宗大德中试中成功补任户部令史。他在职期间表现出色,因此被连续晋升为尚服院都事。然而,不幸的是,俞庸在六十五岁时去世。 俞庸的诗词>>

张妙净

张妙净(元明间)是浙江杭州人,是一位女性。她的字是惠莲,号称自然道人。张妙净擅长写诗章,对音律也有深入的了解。晚年时,她居住在苏州的春梦楼。关于她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 张妙净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