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张养浩的照片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是元代著名的汉族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出生于山东济南。他以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被誉为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包括《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这首散曲以潼关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将潼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对故国兴衰的思考和感慨。
除了散曲创作,张养浩还涉猎诗文,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他的诗文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张养浩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创作和追求。他在元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创作风格,为散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养浩于1329年去世,然而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欣赏和传颂。 张养浩的诗词>>

元代诗人乔吉的照片
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是元代的杂剧家。他出生于太原(今属山西),一生中怀才不遇,但他倾注了自己的精力来创作散曲和杂剧。
乔吉的杂剧作品散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文集中。他的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包括小令200余首和套曲11首。目前还有一些抄本保存下来,如《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以及任讷编辑的《散曲丛刊》中的《梦符散曲》。
乔吉的创作才华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现,他的散曲和杂剧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的一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 乔吉的诗词>>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照片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是汉族,出生于大都(今北京)。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效陶渊明之志。
马致远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他的生年应该在至元年间(始于1264年)之前。而他的卒年应该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至1324年)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时期著名的大戏剧家和散曲家。
以上是对马致远的基本信息的整理补充,包括他的出生地、字号、号称以及与其他著名戏剧家的关系。 马致远的诗词>>

元代诗人白朴的照片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他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他是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关于白朴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他的出生年份大约在1226年左右,去世时间约在1306年左右。这些年份只是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推测得出的,并非确凿无疑的事实。
总的来说,白朴是元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曲作家,他的作品对元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演出,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造诣。 白朴的诗词>>

元代诗人王冕的照片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是元朝著名的画家、诗人和篆刻家。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家境贫寒,幼年替人放牛,但通过自学成才。
王冕一生热爱梅花,不仅种植梅花,还写诗歌和绘画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他的梅花画作品以花朵繁密、枝干茂盛、生机勃勃的形象为特点,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和《三君子图》等。
除了绘画,王冕还擅长篆刻,他创造了花乳石刻印章的技法,篆法独特精妙。他的印章作品被广泛赞誉。
《明史》中有关于王冕的传记,记载了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王冕的诗词>>

元代诗人关汉卿的照片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是元代杂剧作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和“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号分别是已斋(一作一斋)和已斋叟。关汉卿是汉族,出生在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一起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最大的成就在于杂剧创作,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目前仅存18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窦娥冤》。此外,关汉卿还创作了一些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他还创作了40多首散曲和10多首套数。
关汉卿的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个形象深入人心的角色,即“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摘自《不伏老》)。这个形象被广泛称赞,关汉卿也因此被尊称为“曲家圣人”。
关于关汉卿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资料并不是很清楚。根据现有的记载,他大约出生于1220年,去世于1300年。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地和死因等细节并没有详细的记录。 关汉卿的诗词>>

元代诗人张可久的照片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是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元朝重要的散曲家和剧作家。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为“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在元朝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于张可久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知不多。他的具体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都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大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张可久以散曲和剧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他的剧作则以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表现力强。
张可久与乔吉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双壁剧”。这些剧作在元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可久的诗词>>

元代诗人卢挚的照片
卢挚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他是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在至元5年(1268)中进士,后担任过廉访使和翰林学士职务。他的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被世人称为“刘卢”、“姚卢”。他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等人有交往。他的散曲作品如今仅存小令。他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和《文章宗旨》,并传世了一百二十首散曲。其中一些作品描写了山林逸趣,一些描写了诗酒生活,而较多的作品是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现代人有编纂了《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中也收录了他的小令作品。 卢挚的诗词>>

元代诗人刘秉忠的照片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他是元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刘秉忠在元初政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和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在政治上具有独特的特色,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除了政治家的身份,刘秉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精通诗文词曲,作品广泛流传。他的文学才华使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备受赞誉。
刘秉忠于至元十一年去世。元世祖赠予他太傅的称号,并封他为赵国公,谥号为文贞。后来,元成宗追赠他太师的称号,并改谥号为文正。元仁宗时,又追封他为常山王。
总结:刘秉忠是元朝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和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文学才华使他在当时备受赞誉。他于至元十一年去世,被赠予太傅、赵国公、文贞等称号和封号。 刘秉忠的诗词>>

元代诗人萨都剌的照片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字是天锡,号是直斋。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回族,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蒙古族。他的先祖是西域人,他自己出生在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应奉翰林文字、南台御史等职务。由于他弹劾权贵,他被左迁到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后来又被累迁到江南行台侍御史,最后又被左迁到淮西北道经历。晚年他居住在杭州。萨都剌擅长绘画和书法,尤其擅长楷书。他的才华被人们称为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其中以描写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应答酬酢等题材为多。然而,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并不高。此外,萨都剌还留下了《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作,这些作品现在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没有提及。 萨都剌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