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良(1317—1383)是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他通经、史百家,同时也研究医、卜、释、老等学说。起初他学习举子的职业,但很快就放弃了,转而向黄、柳贯和吴莱学习古文,向余阙学习诗词。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金华,召戴良讲授经史。不久后,他逃离了这个职位。顺帝任命他负责淮南江北等地的儒学教育。后来,他因为政治原因被迫流亡到吴中,依附于张士诚。当他看到士诚将要失败时,他带着家人泛海逃亡,最终到达登州和莱州。他本打算回到扩廓军,但途中遇到了阻碍,于是在昌乐寓居。元朝灭亡后,他南归,并改变了自己的姓名,隐居在四明山。明太祖注意到了他,召他到京师,并试探他的文才,希望任命他官职,但由于他年老体弱,坚决辞去了这个机会,得罪了明太祖。一年多后,他自杀身亡。
戴良的诗风高雅秀丽,他对祖国充满了眷恋之情,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豪放和抑郁的音调。他有一部《九灵山房集》。
戴良的诗词>>
马祖常(1279~1338)是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他的字是伯庸,出生在光州(今河南潢川)。在延佑二年,他参加会试并获得第一名,之后又在廷试中获得第二名,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的职位,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在元仁宗时期,丞相铁木迭儿专权用事,马祖常与同僚一起弹劾他的十大罪行,因此遭到贬黜。从元英宗硕德八剌朝到元顺帝朝,马祖常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位。
马祖常的文学才华在文法、先秦两汉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他的作品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涵盖了制诏、碑志等各类作品。他的诗作圆密清丽,除了应酬之作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马祖常的诗词>>
顾德辉(1310~1369),字仲英,号金粟道人,江苏昆山人,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他出生于1310年,家境富裕,喜欢结交宾客,豪爽自得。直到30岁时,他开始折节读书,并购买古书名画、彝鼎秘玩。他在茜泾西建立了一处别业,称之为玉山佳处,并与客人在那里赋诗。许多文学士都前来拜访他。
为了逃避张士诚的官职任命,顾德辉隐居在嘉兴合溪。他的儿子元臣成为了元朝的官员,因此他被封为钱塘县男。在母亲去世后,他回到了绰溪。之后,他再次逃避士诚的官职任命,断发庐墓,并自称金粟道人。最后,他迁居到濠梁,并在那里去世。
《语林》中写道:“顾仲瑛在东南地区以其风流文雅而闻名,才情妙丽。”他著有《玉山草堂集》一书。
顾德辉的诗词>>
廉希宪(1231—1280)是元朝畏兀儿人,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布鲁海牙子。他在幼年就显示出魁伟的身材和与众不同的举止。稍长之后,他对经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九岁时,他进入忽必烈的藩邸侍奉,以其善于理解善恶利害和仁义之道而受到忽必烈的赏识,被尊称为“廉孟子”,从此名声大噪。
元宪宗四年,廉希宪被任命为京兆分地宣抚使,他首先提议任用许衡来负责学校的管理和培养人才。九年后,他参与攻打宋朝的鄂州,请求释放军中所俘虏的士人。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北京行省的平章政事。次年,元军攻占了宋朝的江陵,皇帝命令廉希宪前往荆南行省。在荆南,他禁止掠夺,录用宋朝的官员,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办学校并选拔教官。然而,十四年时,因病被召回。他在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正。
廉希宪的诗词>>
许衡(1209—1281)是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他热爱学习,曾从姚枢学习宋二程和朱熹的著作。他居住在苏门,与姚枢和窦默一起讲习学问,将行道作为自己的责任。
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他担任京兆提学,后来忽必烈即位后,任命他为国子祭酒。至元二年,他被命令参与议事中书省,并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要想改变“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将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他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他的言论大多秘密,很少被世人得知。
他还制定了朝仪和官制。后来被任命为中书左丞,指责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后来改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负责教育蒙古子弟。他还领导太史院事务,与郭守敬一起修订了《授时历》。因病回家后去世,被追谥为文正。他留下了《读易私言》和《鲁斋遗书》等著作。
许衡的诗词>>
柳贯(1270年8月18日—1342年12月7日),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他出生于1270年8月18日,出生地为婺州浦江。柳贯博学多通,精通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他的文风沉郁春容,尤其擅长书法和鉴赏古物和书画。柳贯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曾担任翰林待制和国史院编修的职务。他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为“儒林四杰”。
柳贯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成就。他在文学、诗歌、哲学、教育和书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深度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意境,被誉为元代文学的瑰宝。他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贡献,致力于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此外,柳贯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他的作品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柳贯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成就,他的才华和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于1342年12月7日去世,享年72岁。他的离世是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流传下去,继续影响着后人。柳贯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使他成为元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
柳贯的诗词>>
高茂卿是明代的一位剧作家,出生于今河北涿州市。他大约在洪武中前后活跃。高茂卿的作品中,目前只有《翠红乡儿女两团圆》一种流传下来,这部剧作收录于《录鬼簿续编》中。《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是武汉臣的《老生儿》杂剧的改编版本。同时代的杨文奎和杨景贤也分别创作了一本名为《两团圆》的剧作,这表明当时该剧题材非常受欢迎。高茂卿的剧作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其中有可取之处。
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评价《翠红乡儿女两团圆》说:“《儿女团圆》比《老生儿》结构复杂。《老生儿》是叙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儿女团圆》则将两个家庭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这部剧作描写了农村人情风俗,情节曲折起伏。虽然情节有些虚构,但是连贯性很好,一点也不觉得不自然,场面一直保持紧张,结构非常巧妙,甚至超过了《老生儿》。”
高茂卿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