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龙仁夫的照片
龙仁夫

龙仁夫,生卒年份不详。他是一位博究经史的学者,以道德自任。在宋朝灭亡后,他承担了重要的使命,被任命为江浙行者儒学副提举,但未能实现这一任命。他还曾主持江浙行省的贡举工作。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儒学提举。晚年他居住在黄州。龙仁夫的文集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诗文与同郡的刘岳申、刘诜齐名,被认为是“尤奇逸流丽”的。他的作品散见于元代的文献中。 龙仁夫的诗词>>

刘致

刘致(?~1335至1338间)是元代散曲作家,字时中,号逋斋。他出生于石州宁乡(今山西中阳),父亲刘彦文是一位官员,曾任郴州录事和广州怀集令。
关于刘致的生平和作品,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有限。他的具体出生年份不详,但可以确定他的活动时间在1335年至1338年之间。刘致以散曲作品而闻名,散曲是元代一种流行的音乐形式,通常由词和曲组成。刘致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他的笔名逋斋也广为人知。
除了以上的基本信息,我们对刘致的生平和其他细节了解不多。关于他的死亡日期和具体事迹,目前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供参考。然而,刘致作为元代散曲作家的存在和他的作品对于研究元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致的诗词>>

陈孚

陈孚(1259 — 1309)是元代的一位学者,字刚中,号勿庵,出生于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他在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前往河南上蔡书院讲学,并担任山长一职。后来,他曾担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最终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
陈孚的诗文作品不追求雕琢,更注重描摹风土人情。他的七言古体诗尤为出色。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观光集》和《交州集》等。
除了以上内容,还可以补充陈孚的死亡信息。然而,根据提供的资料,无法得知陈孚的具体死亡时间和相关情况。 陈孚的诗词>>

姜彧

姜彧(1218~1293),字文卿,出生于莱州莱阳,其父姜椿与历城张荣有旧,因避战乱投奔张荣,全家迁往济南。姜彧聪颖好学,受到张荣的赏识,被任命为左右司知事,不久晋升为郎中断事官、参议官。后来改任滨州知州,他在任期间推广桑树种植,使得桑树遍布田野,因此被人们称为“太守桑”。
到了至元年间,姜彧累升至行台御史中丞的官职。至元五年(1268年),他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两年后,他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后来又改任信州路总管(治今江西上饶)。随后,他又累升至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最后又回到行台御史中丞的职位上。因为年老体弱,姜彧辞去官职,回到故乡济南。不久后,他受命担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姜彧因病去世。
姜彧留下了四首词作,这些作品得以传世,主要依靠晋祠石刻的保存,见于清代方履篯的《金石萃编补》。 姜彧的诗词>>

杨果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他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后来官至参知政事,以干练廉洁而著称。他去世后,被谥为文献。
杨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擅长文章,尤其长于词曲。他的著作《西庵集》广受赞誉。他与元好问交好,两人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
杨果的散曲作品以咏自然风光为主题,曲辞华美,富于文采。他的曲风被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为“如花柳芳妍”,可见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杨果的诗词>>

贝琼

贝琼(1314~1379)是元朝至明朝初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初名是阙,字廷臣,又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据推测,他大约出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年,去世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享年八十余岁。
贝琼曾向杨维桢学习诗歌,他从杨维桢那里吸取了长处,但又摒弃了其中的短处。他推崇盛唐时期的诗歌,而不是效仿宋代熙宁、元丰等诗人的风格。他的文章兼具冲融、雅致的特点,诗风温厚而高雅,足以在当时成为领袖人物。
贝琼的著作包括《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和文学造诣。其中,《中星考》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主要研究天文学和历法。《清江贝先生集》是他的诗集,收录了他的许多优秀诗作。《清江稿》和《云间集》也是他的诗集,展示了他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总的来说,贝琼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兼具冲融、雅致的特点,被当时的文坛所推崇。他的著作《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都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 贝琼的诗词>>

吴西逸

吴西逸(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是元代的一位散曲作曲家,关于他的名字、籍贯、出生和死亡年份等具体信息都不详。大约在元仁宗延祐末前后,他活跃在音乐创作领域。
吴西逸的散曲《自况》描绘了万物归宿的景象,以及自己在名利场上的疏离感。他用清丽疏淡的风格,写出了自然景物、离愁别恨以及个人闲适生活的内容。这首曲子表达了他的性情和情感。
在元代的太平乐府中,有记载阿里西瑛、窝成、自题殿前欢、西逸和贯云石等人都与吴西逸有合作。吴西逸创作的曲子至今还保存着四十余支,收录在太和正音谱中。这些曲子被评价为“如空谷流泉”,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吴西逸的诗词>>

尹廷高

尹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是遂昌人,他的父亲竹坡在宋朝时以才华擅长诗词而闻名。仲明在宋朝灭亡后流离失所,漂泊了二十年才回到故乡。他曾在永嘉担任教职,后来调至京城,但因病辞职回家。他的著作有《玉井樵唱正续稿》。在卷首,他自题道:“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仲明的诗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 尹廷高的诗词>>

白珽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元钱塘(今杭州)人。他原是四明名儒舒少度的遗腹子,后被钱塘人白某收养为嗣子。白珽擅长诗赋,曾与当时的名士结社,成立了“月泉吟社”。他的诗作主题广泛,既有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和农村田园生活的作品,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的作品。
白珽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特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此外,白珽的诗作也涉及到农村田园生活的描写。他通过对农民劳作、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农田、村庄、农民等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写,传递了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农民的敬意。
此外,白珽的诗作也反映了民生疾苦和时政的问题。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元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呼吁社会改革和关注人民的福祉。
总的来说,白珽是元代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农村田园生活为主要特点,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他的诗作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民的辛勤劳作,又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社会意义。 白珽的诗词>>

徐再思

徐再思是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他因喜食甘饴而号称甜斋。徐再思的生卒年不详,但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主要是散曲小令,约有100首现存。这些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的作品齐名,被称为“酸甜乐府”。后来,后人任讷将两人的散曲合为一编,名为《酸甜乐府》,收录了徐再思的小令103首。 徐再思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