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仁近

卫仁,近松江华亭人,字叔刚,一字子刚。他是一个好学能文的人,尤其擅长书法。在顺帝至正间,吴兴守将送给他一百斛米,还举荐他为幕官,但他辞谢了这个职位。后来,张士诚邀请他到延宾馆任职,但他也谢绝了。最后,他被授予了书里中的职位。卫仁去世时年仅四十七岁。他留下了一部名为《敬聚斋集》的作品。 卫仁近的诗词>>

王畛

王畛畛,字季野,是都中之子,官至成都路判官。在至正间,他与弟弟畦一起流寓吴中地区。在那里,他与陈叔方、郑明德等人一起以文学才华和行为举止著称于当时。
关于王畛畛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目前没有提供。 王畛的诗词>>

熊梦祥

熊梦祥,南昌进贤人,字自得,号松云道人。他擅长诗文,尤其擅长晓音律和画山水。因其才华出众,被推荐为白鹿书院山长,并被任命为大都路儒学提举和崇文监丞。然而,由于年老体弱,他最终选择了归隐,放下了官职,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专注于诗和酒。他选择了在娄江定居,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熊梦祥去世时已经年过九十。他留下了一部名为《释乐书》的著作。 熊梦祥的诗词>>

徐舫

徐舫(1299—1366)是元明间浙江桐庐人,字方舟,自号沧江散人。他从小就喜欢击剑、走马和蹴鞠,并且擅长诗歌创作。他曾被元朝的行省参政苏天爵推荐,但他选择了避开这个机会。后来,刘基受到朱元璋的征召,邀请徐舫一同前往。徐舫在离别时戴上蓑笠,与刘基一起饮酒并赋诗。他在江边建造了自己的住所,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他的作品有《瑶林》和《沧江》两部集。徐舫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分别是1299年和1366年。 徐舫的诗词>>

吴志淳

吴志淳,字主一,是元末明初间的庐州府无为州人。他曾历任知靖安、都昌两县的官职。在元末时期,他曾上奏请求被任命为待制翰林,但由于权贵的阻挠而未能成功。为了避免战乱,他迁居到豫章,并后来又迁居到浙江鄞县东湖地区。然而,尽管进入了明朝时期,吴志淳并没有再次投身官场。他擅长草书、篆书和隶书,同时也有一定的诗才。
关于吴志淳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文中并未提及,所以无法提供相关内容。 吴志淳的诗词>>

舒頔

舒頔(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出生于绩溪(今属安徽省),是一位擅长隶书、博学广闻的文人。他曾担任过台州学正一职,但后来由于时局艰难而选择隐居山中。尽管多次受到朝廷的召唤,他却始终未出仕,最终在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年)在家中去世。在归隐时,他曾建造了一座读书舍,取名为“贞素斋”。他的著作包括《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他的传记收录在《新元史》中。 舒頔的诗词>>

王行

王行(1331—1395)是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止仲,号淡如居士,又号半轩,亦号楮园。他广泛涉猎经史百家,对各种学说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学术上有着踔厉的议论能力。元末时期,他被授予齐门徒弟的职位,并与高启、徐贲、张羽等人一起被称为十友,也被称为十才子。他还曾经受富人沈万三的邀请,担任家塾的教师。
明朝洪武初年,王行被任命为学官,但不久后他辞去了这个职位,隐居在石湖。后来,他前往京城探望自己的两个儿子,但不幸的是,凉国公蓝玉的党案爆发,王行和他的两个儿子被牵连进去,最终被判处死刑。
除了学术方面的成就,王行还擅长书画,尤其擅长泼墨山水画。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二王法书辨》。此外,他还有《楮园集》、《半轩集》等著作。 王行的诗词>>

王嘏

王嘏元,字伯纯,是河东人。他通过乡贡的方式被选拔为松江府学的训导,并居住在华亭。后来,张士诚邀请他担任常熟的教授职位,但他拒绝了这个邀请。关于王嘏元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文中并未提及,所以无法提供相关内容。 王嘏的诗词>>

唐元

唐元(1269—1349)是元朝时期的文学家,出生于徽州歙县,字长孺。他擅长诗歌创作,同时也善于古文。与洪焱祖、俞赵老一起被称为新安三俊。
泰定帝时期,唐元凭借其文学才华,被任命为平江路学录,后来升任南轩书院山长。之后,他被任命为徽州路儒学教授,最终以致仕结束了自己的教职生涯。
唐元的著作包括《易传义大意》、《见闻录》和《筠轩集》等。这些著作涵盖了易经的解释、见闻记录以及他的诗文集。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和学术领域的造诣。唐元在文学界有一定的声望,被认为是元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之一。
关于唐元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文献中并未提及。 唐元的诗词>>

彭镛

彭镛,清江人,字声之,号清江酒民,又号匏庵道人。他在年轻时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读过《春秋》后对其中的大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他擅长写诗,但并不愿意从政。他曾与同郡的杨士宏等人结成诗社,共同创作诗歌。
关于彭镛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查找相关资料。 彭镛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