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邢参的照片
邢参

邢参(生卒年不详)是明代弘治间的学者,字丽文,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他的师从是邢量的孙子。邢参为人沉静,能够宽容他人。在年轻时,他苦心志向读书,广泛涉猎古代文献并与当代学者交流。尽管家境贫寒,他还是在乡里教授他人,以著述自娱。早年丧妻后,他决定不再娶。他的性情较为孤僻,对待朋友也不轻易交往,即使有人愿意付出高价求他写碑文,他也不会屈服。他的住所中摆满了古籍,无所不阅读。他自己亲自劳动赚取薪水,每天只吃黍米饭,分成几份食用,从未享受过一顿温暖的饭食。他的床铺破烂不堪,生活清苦,就像野僧一样。当客人来访时,他不设宴席招待,只提供简单的食物。每个人拜访他时,都必须带上钱,午饭则在外面购买,然后再回来与他交谈。在明正德年间,他应邀担任府聘预修《姑苏志》的工作。他的读书房位于虎丘西原,死后就葬在那里。时人称他为“有道君子”,他著有《姓氏汇考》一书。 邢参的诗词>>

明代诗人王绂的照片
王绂

王绂是明初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山水画,尤其擅长描绘枯木竹石。他的画竹作品集合了北宋以来各名家的长处,具有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明朝第一”。除了山水画,王绂还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从永乐元年开始。永乐十年,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被派往北京参与迁都的筹备工作。在永乐十一年和十二年,他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并创作了著名的《燕京八景图》。
王绂的绘画风格独特,他的山水画融合了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轻易画山水,因此有人写下了“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来形容他。除了这些信息,文章中没有提到王绂的出生和死亡年份。 王绂的诗词>>

明代诗人王翱的照片
王翱

王翱(1384-1467)是明代的一位大臣,字九皋,出生于今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王帽圈村。他在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正,后来左迁为行人,宣德初年被提升为御史。当英宗登基后,他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并被派往江西出任官职,他在那里打击贪污和治理奸邪。七年冬天,他被派去督辽东军务。景泰四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并在天顺年间一直担任这个职位。他备受英宗器重,被尊称为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历经七朝,辅佐六位皇帝,他为人正直廉明,最终在去世后被追谥为“忠肃”。 王翱的诗词>>

明代诗人文震亨的照片
文震亨

文震亨(1585年—1645年,享年约60岁),字启美,是明朝时期的汉族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他出生于明帝国长洲县(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文徵明的曾孙,文彭的孙子,文震孟的弟弟,文元发仲的儿子。
在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后,文震亨成为中书舍人,崇祯初期担任给事武英殿的职务。他的书画作品多具有家族特色,山水画风格独特且胜过其他人。
然而,明朝灭亡后,文震亨陷入困境,生活艰难。最终,他在六十一岁时因贫困而去世,被追谥为“节愍”。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物志》。 文震亨的诗词>>

明代诗人王廷相的照片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王廷相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喜欢写作和创作诗歌,并且对经史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关注。《明史》中称他为“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在明孝宗时期,王廷相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一起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被称为“七子”(“前七子”)。他们主张恢复古代文风,强调文学的纯正和古典的美感。
王廷相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在政务上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才智。
王廷相去世后,被追谥为“肃敏”。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明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王廷相的诗词>>

明代诗人陶望龄的照片
陶望龄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的成绩,成为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后来,他升任待讲,负责考试,并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
陶望龄为人正直廉洁,不受任何污染。他一生清真恬淡,最大的乐趣就是治学。他把学问也当作休息的一种方式,因此他的居室被称为“歇庵”,有时学者们也称他为“歇庵先生”。
陶望龄一生笃信王守仁的“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实际的教导。他擅长诗歌和文学,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等著作。
陶望龄的生平包含了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但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日期未提及。 陶望龄的诗词>>

明代诗人唐时升的照片
唐时升

唐时升(1551~1636)是明代学者,字叔达,号灌园叟,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他年轻时受业于归有光,不到三十岁就放弃了举子的职业,专心致志于古学研究。他擅长诗文,用词清浅,尤其擅长画墨梅。
尽管唐时升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善于助人,因此被人们称为好施与。他与娄坚、李流芳、程嘉燧一起被称为“嘉定四先生”,他们都是嘉定人。此外,唐时升还与娄坚、程嘉燧一起被称为“练川三老”,他们都是同乡。
关于唐时升的死亡信息,文中没有提及。 唐时升的诗词>>

明代诗人屠隆的照片
屠隆

屠隆(1544-1605年)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出生于浙江鄞县。他在万历五年中考中进士,曾担任礼部主事、郎中等官职。屠隆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罢官回乡。
屠隆是一个怪才,喜欢游历,被誉为博学之士,尤其精通曲艺。他不仅擅长写戏和编戏,还亲自演戏。他在家中自办了一个戏班,并聘请了一些著名的演员。他的戏曲创作主张“针线连络,血脉贯通”,强调戏曲要贴近生活,不使用隐僻的学问和艰深的字眼。他甚至编导过一些没有曲调的戏剧,只有宾白的演出,可以说是话剧的雏形。这种创作方式广受欢迎。
屠隆在戏曲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戏曲作品注重情节的紧凑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受观众喜爱。他的创作风格简洁明快,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大众喜爱。
屠隆的生平事迹和戏曲创作成就使他成为明代戏曲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于明代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戏曲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戏曲史上的一位巨匠。屠隆逝世后,他的作品仍然流传至今,为后人所推崇和研究。 屠隆的诗词>>

明代诗人齐之鸾的照片
齐之鸾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明朝直臣,出生于1483年,是安徽桐城县城人。据传,齐之鸾的先祖是明代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了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并改姓为齐。齐之鸾是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他的事迹被收录在《明史》中。
齐之鸾于正德六年(1511年)29岁时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后来被任命为刑部给事中。根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齐之鸾的先世曾居住在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时定居于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正月初八日,家族第六世的齐之鸾在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的旧第出生。
值得一提的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嫁给了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这也显示了齐之鸾与张英家族之间的关联。 齐之鸾的诗词>>

明代诗人田顼的照片
田顼

田顼(1495~2562),字希古,又字太素,号柜山,出生于延平府尤溪县三十五都(今大田县石牌乡)。他年少时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二十一岁时参加了正德丙子乡荐考试并举荐成功。后来他考取了翰林院庶吉士,成为高等官员。当时他与苏紫溪先生一起被誉为中国四才子。他还与张治、廖道南一起相互切磋文章。田顼后来担任贵州按察司副使,并著有《太素集》。关于他的死亡情况,文中没有提及。 田顼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