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计东的照片
计东

计东(1625—1676),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甫草,号改亭。他是明朝的诸生,曾向史可法献策,但未被采纳。后来,他投奔清朝,顺治十四年成为举人。然而,他的奏章被驳回,被黜落。他曾跟随汤斌学习理学,又从汪琬学习古文义法。他广泛游历四方,与许多贤士交往。他的好友吴兆骞被远戍关外,为了帮助他的家庭,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吴兆骞的儿子。计东的诗文充满了独特的气息,他有一部《改亭集》。据推测,他的生年是1625年,死年是1676年。 计东的诗词>>

明代诗人祝允明的照片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是一位汉族,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他因为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祝允明家庭学术底蕴深厚,擅长诗文和书法,尤其是他的狂草书法备受世人赞誉,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枝山创作了许多传世墨迹的精品,其中包括“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以及“草书诗翰卷”等。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充满了狂放豪迈的气息。
祝枝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在明代享有盛誉。他与唐寅有着共同的遭际和情性,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两人的趣事。
除了书法和诗文才华,祝枝山还以其特殊的右手六指而闻名。这一特点使他在书法创作中有着独特的技巧和表现力。祝枝山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使他成为明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祝允明的诗词>>

明代诗人宗臣的照片
宗臣

宗臣(1525~1560)是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出生于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他是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的后人。嘉靖二十九年,他中进士,被调到刑部主事,后因病归乡。他在百花洲上建了一座房子,专心读书。后来,他历任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去世后,宗臣得到了他的遗赠金钱,但却因此招致了严嵩的仇恨。他被调到福建担任参议,因在御倭寇方面有功而升任福建提学副使。最终,宗臣在福建官职任满后去世。
宗臣的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人齐名,被誉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报刘一丈书》揭露了当时官场的丑态。此外,他还著有《宗子相集》一书。 宗臣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瞻基的照片
朱瞻基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从小就备受祖父朱棣和父亲的喜爱与赏识。1425年,朱瞻基登基即位。
在朱瞻基的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重视文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他任用了许多有才干的官员,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等,使得政府机构运转得更加高效。同时,他也注重军事建设,提升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朱瞻基还重视地方治理,委任了一些有能力的巡抚官员,如于谦、周忱等,他们在各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尽管朱瞻基的统治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他的政绩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被称为“仁宣之治”。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1435年,朱瞻基在宣德十年驾崩,终年38岁,葬于景陵。他被追尊为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的诗词>>

明代诗人庄昶的照片
庄昶

庄昶(1437~1499)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他的字是孔暘,也有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界称他为定山先生。他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当时称江浦孝义)。
庄昶于成化二年(1466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检讨。他反对朝庭过度铺张浪费的灯彩焰火,不愿为了太平时期的诗献赋作粉饰,因此与章懋、黄仲昭一起被贬谪,被人称为翰林四谏之一。他被贬到桂阳州担任判官,后来改任南京行人司副。因为忧国忧民,庄昶选择了隐居,定居在定山山脚下,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弘治年间,庄昶被起用为南京吏部郎中。后来他被罢官归隐,直到去世。他被追谥为文节。庄昶的诗歌仿效了击壤集的体裁。他还撰写了《庄定山集》十卷的著作。 庄昶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允炆的照片
朱允炆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出生于1377年12月5日,出生地为应天府(今南京)。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在1398年6月30日至1402年7月13日期间,他在位,年号为建文,因此后世称他为建文帝,又有朱允文、朱允汶之称。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他继位为帝。
然而,明朝后来发生了建文帝与永乐帝朱棣之间的争位战争。朱棣最终胜利,建文帝被迫退位。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朱允炆被追谥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改为惠宗,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他被追谥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关于朱允炆的死亡日期,文中未提及具体信息。 朱允炆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祐杬的照片
朱祐杬

朱祐杬(1476年7月22日-1519年7月13日)是明代宗室,明宪宗第四子、明孝宗异母弟、明武宗之叔、明世宗之父。他的母亲是邵宸妃,妻子是蒋氏。
朱祐杬在薨后被正德帝赐谥为“献”,即“兴献王”。他的儿子明世宗即位后,推尊他为“兴献帝”,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朱祐杬热爱诗歌和书法,他不喜欢纵情享乐,而是热衷于艺术和文学。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恩纪诗》。
总结:
- 朱祐杬是明代宗室,明宪宗第四子、明孝宗异母弟、明武宗之叔、明世宗之父。
- 他的母亲是邵宸妃,妻子是蒋氏。
- 朱祐杬在薨后被正德帝赐谥为“献”,即“兴献王”。
- 他的儿子明世宗即位后,推尊他为“兴献帝”,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 朱祐杬热爱诗歌和书法,他有代表作《恩纪诗》。 朱祐杬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厚熜的照片
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于1507年9月16日,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以及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嘉靖帝在位期间为1521年至1566年,年号为嘉靖。他被后世称为嘉靖帝。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之一,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以聪明才智著称,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方面有出色的造诣。
历史书籍对嘉靖帝的评价是“中兴之主”,称他具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嘉靖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他注重农业生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提倡节俭和廉洁,致力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然而,嘉靖帝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他对宦官的依赖和信任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混乱。他对异己和异端思想持有强烈的排斥态度,对宗教和学术领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打压。这些政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引起了一些社会不满和动荡。
嘉靖帝在1567年1月23日去世,享年60岁。他的死亡标志着明朝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嘉靖帝在位期间有一些争议和问题,但他对国家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他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明朝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厚熜的诗词>>

明代诗人祝颢的照片
祝颢

祝颢(1405—1483)是明代官员,字维清,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他的祖父是祝允明。正统四年(1439)他中进士,被任命为刑科给事中,他在这个职位上弹劾那些违背大体原则的人,不容忍私人行为。后来,他被任命为山西布政司右参政,他致力于兴学重教,提出了“教人与治人不同,贵在随材成就,毋强以文辞”的观点。他在政务上表现出了精明的才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六十岁时,他退休了,他的吏材精明,政绩卓著。他去世时已经七十九岁。他擅长书画和诗文创作,著有《侗轩集》。 祝颢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厚照的照片
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他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使用年号正德。
近年来历史学界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人们认为武宗只是喜欢玩乐,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他为人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一位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从他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他也展现出真才实学。
然而,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他在位十六年,庙号为武宗,谥号为“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他被葬于康陵。 朱厚照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