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刘基的照片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被誉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汉族,出生于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因此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后来,他被追赠太师,并谥号文成,因此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以其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而闻名于世。他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领导军队取得重要胜利,尤其在对抗元朝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因此被尊称为军事谋略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外,刘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他的思想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基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大陆,还延伸至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地。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和成就被广泛传扬,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和思想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小说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刘基的诗词>>

明代诗人唐寅的照片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
据传,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生。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都有出色的才华。他的诗文才华横溢,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之一,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他的画作也非常有名,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
唐寅的画作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他的画作常常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艺术方面的成就,唐寅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玩世不恭,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经常游历各地,结交各种人物。他的人生态度和作品中的个性特点相呼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寅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并不清楚,但他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才华和个性使他成为明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唐寅的诗词>>

明代诗人于谦的照片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塘县,是汉族。
于谦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的谋反活动而得到明宣宗的器重,被任命为山西河南巡抚。在明英宗时期,他因得罪王振而被下狱,但后来被释放,并担任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被立为监国,于谦被擢升为兵部尚书。他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并与其他大臣一起请求郕王即位。
在瓦剌兵逼京师的时候,于谦担任督战,成功击退了瓦剌兵。因此,他被加封为少保,并被任命为总督军务。最终,他先遣使议和,使明英宗得以回归。然而,在天顺元年,他因被指控“谋逆”罪名而被冤杀。他被追谥为忠肃,并有《于忠肃集》一书流传下来。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他们都是明朝时期的杰出人物,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谦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元璋的照片
朱元璋

大明太祖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在安徽凤阳的濠州钟离人。他原名重八,后改名兴宗。朱元璋聪明有远见,具备神威英武的气质。他能够吸引并收揽英雄人才,统一四方,实现国家的稳定。朱元璋善于接纳谏言,对于贤才的需求迫切,注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倡礼乐,崇尚节义,重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他制定了一系列相宜的法规,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然而,朱元璋的性格严厉,晚年偏好诛杀,导致很少有开国元勋能够善始善终。这是他的缺点之一。朱元璋在统治时期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于政治上的不忠和背叛采取了严厉的手段,这也导致了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尽管他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一缺点也给他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朱元璋于1398年6月24日去世,享年70岁。他在位期间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尊称为大明太祖。他的统治为后世的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的诗词>>

明代诗人汤显祖的照片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他出生于江西临川,是汉族。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然而,因为他弹劾了申时行,被降为徐闻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但因为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之后没有再出仕。
汤显祖曾经跟随罗汝芳学习,也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他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他创作了许多传奇剧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这四部剧本合称为《玉茗堂四梦》。特别是《牡丹亭》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在戏曲史上,汤显祖与关汉卿、王实甫并称,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显祖的作品不仅在明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享年66岁。 汤显祖的诗词>>

明代诗人戚继光的照片
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和军事家。他出生于1528年11月12日(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在山东济宁,祖籍安徽定远。戚继光是汉族,他的家乡是山东登州。
戚继光在明代的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被誉为“东南第一名将”。他在抗倭战争中多次击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他的战术和指挥才能备受赞誉,被封为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官职。
戚继光在1588年1月5日(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去世,享年60岁。他被追封为武毅,并获得谥号。戚继光的贡献和英勇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他被视为明代抗倭战争的英雄人物之一。 戚继光的诗词>>

明代诗人顾炎武的照片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出生于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是汉族。他的本名是绛,乳名是藩汉,别名有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也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他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为炎武。由于他的居所旁边有亭林湖,学者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儒”。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的思想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他致力于研究经学、史学和地理学。他的《日知录》是一部总结了他多年学习和思考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天下郡国利病书》则是他对明朝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他的《肇域志》是一部地理学著作,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他的音韵学研究也非常有影响力,他的《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等作品对后世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被视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遗产之一。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使他成为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思想启示。 顾炎武的诗词>>

明代诗人张岱的照片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生在一个仕宦世家,年少时享有富贵,对茶艺鉴赏颇有研究,热爱繁华,喜欢山水景色,对音乐、戏曲也有一定了解。然而,明朝灭亡后,他选择不仕途,而是隐居山中著书。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最擅长写散文。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和《夜航船》等。这些作品被誉为绝代文学名著,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岱的文学作品以清新、自然、含蓄为特点,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山水、花鸟、古迹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除了文学创作,张岱还对历史学有深入研究,他的史学著作《陶庵梦忆》被认为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以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对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观察和思考,对后世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张岱于1679年去世,享年83岁。他的文学作品和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才华和思想,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张岱的诗词>>

明代诗人杨慎的照片
杨慎

杨慎(1488~1559)是明代文学家,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他的字是用修,号是升庵。后来因为被流放到滇南,他自称为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他是杨廷和的儿子,汉族,出生在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祖籍是庐陵。
杨慎在正德六年成为状元,后来担任官职翰林院修撰,负责修订武宗实录。当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时,他上书抗议。世宗继位后,任命他为经筵讲官。然而,在嘉靖三年,因为参与了“大礼议”,他受到了廷杖的惩罚,并被贬谪到云南永昌卫,直到终老。
杨慎是明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丰富,被称为第一。尽管他的诗歌不专注于盛唐风格,但仍然有一定的倾向。在被贬谪之后,他表达了许多愤怒和不满。他还擅长写作散文、词和散曲,他的古代考证作品范围广泛。他的著作达到了一百多种。后人将他的作品编辑成《升庵集》。 杨慎的诗词>>

明代诗人刘大夏的照片
刘大夏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是明代的名臣和诗人。他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被提升为兵部尚书,深受明孝宗的宠遇,辅佐孝宗实现了“弘治中兴”。他与王恕、马文升一起被称为“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一起被称为“楚地三杰”。
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多次请辞,最终以太子太保的职位回到家乡。然而,在刘瑾专权时期,他被罚戍到肃州。直到正德五年(1511年)获得赦免才得以返回家乡,不久后复官并致仕。
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被追赠太保,并被谥号为“忠宣”。刘大夏擅长诗歌创作,留下了《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之作。 刘大夏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