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赵时春的照片
赵时春

赵时春(1509年—1567年),字景仁,号浚谷,是平凉人。他在读书方面非常擅长,记忆力强,文章风格豪放,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他著有《赵浚谷集》十六卷,以及《平凉府志》,这两部作品都被收录在《四库总目》中,广为流传。
赵时春在华亭居住了很多年,期间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其中包括《惠民渠记》、《复古南门记》、《朝那庙碑记》、《重修灵岩寺记》、《剡山半雾》、《仪山歌》、《夜归仪州》、《登古仪州西城》、《华亭道中》、《华亭雨雾》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赵时春的生平和死亡年份分别是1509年和1567年。他的文学才华和作品对于当时的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赵时春的诗词>>

明代诗人张宇初的照片
张宇初

张宇初(1359-1410)是明代正一派天师,也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的一位。他的字是子旋,别号是耆山。他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长子,在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继承了教职,成为第四十三代天师。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他受到敕命,被封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负责总领天下道教事务。在二月份,他被特召入朝,受到勉励修节以格神明的指示,同时他的母亲包氏被封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命令在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建斋设醮。庚午年(1390年),他入朝觐见皇帝,降旨重建大上清宫。 张宇初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高炽的照片
朱高炽

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生性端重沉静,喜好读书,儒雅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1424年八月,朱高炽登基,年号为洪熙。
朱高炽在位期间,以纯明的天禀和善良的品性,从善改过,恭检爱民,被后世高度评价,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然而,他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于1425年五月因病去世,终年47岁。他的庙号是仁宗,谥号是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被葬于十三陵献陵,他的陵墓建造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
朱高炽共有10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9个儿子和4个女儿成年。他的长子朱瞻基是他与张后所生的。 朱高炽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翊钧的照片
朱翊钧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他于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得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他注重农桑,推行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他还重视教育,推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提拔了一批有才华的官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终年56岁。他的庙号是神宗,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他被葬于十三陵之定陵。死后,由他的长子朱常洛继位,即明光宗。
总结起来,朱翊钧(明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得明朝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他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去世,享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于十三陵之定陵。 朱翊钧的诗词>>

明代诗人朱祐樘的照片
朱祐樘

朱祐樘,即明孝宗,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年号弘治。他出生于1470年7月30日,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在1487年的九月,朱祐樘登基即位,成为明朝的皇帝。他以宽厚仁慈、节俭朴素的为人而闻名,不沉迷声色,勤于政务。他非常重视司法,大力开放言路,努力改变朝政腐败的状况,驱逐奸佞之臣。他任用了王恕、刘大夏等正直的大臣,被后世称为“弘治中兴”。
尽管朱祐樘晚年宠信宦官李广,但他立刻改过自新。在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享年36岁,在位18年。他被葬于泰陵,庙号为孝宗,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的诗词>>

明代诗人郑道传的照片
郑道传

郑道传(朝鲜语:???,1342年~1398年),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改革家,在朝鲜王朝开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他的字是宗之,号为三峰,本贯奉化,生于高丽荣州。
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这是一种农田制度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他还大力崇尚儒学,排斥佛教,认为儒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即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以确保朝鲜的安全。此外,他还主导规划了新的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并在城市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晚年,郑道传卷入了王位之争。1398年,发生了“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他被李成桂的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郑道传的死对朝鲜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郑道传留下了一部遗著《三峰集》,这是他的著作集合,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后世的韩国史家称他为“王朝的设计者”,认为他在朝鲜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郑道传的诗词>>

明代诗人张居正的照片
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是湖广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他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编修。严嵩和徐阶都对他很器重,后来他被调任为右中允,负责国子司业事务。他与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他们互相承诺要共同致力于国家事业。当徐阶接替严嵩成为首辅时,他非常信任张居正。隆庆元年,张居正被徐阶引入阁中。徐阶退休后,张居正与司礼监李芳密谋,将高拱引入阁中。他们共同处理了封俺答的事务,使北边得到了安宁。然而,之后他们之间逐渐产生了嫌隙。在神宗时代,张居正与司礼监冯保密谋,将高拱驱逐出朝廷,自己成为了首辅。神宗登基时还很年幼,有一些过失,慈圣太后责问张居正:“如果让张先生知道了,怎么办?”随着皇帝渐渐长大,他对张居正产生了厌恶之情。张居正去世后,被追谥为文忠。不久之后,对他进行了弹劾,次年被追夺官爵,再次一年后,家产被没收。天启年间,开始恢复他的官职。他有著作《张太岳集》、《太岳杂著》等。 张居正的诗词>>

明代诗人曾棨的照片
曾棨

曾棨(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他在明永乐二年成为状元,被人称为“江西才子”。他的才华如泉涌般迸发,能够在廷对时不打草稿地说出两万言。曾棨曾经担任《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他擅长书法,尤其是草书,风格雄放,有着晋代文人的风度。
关于曾棨的出生和死亡,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他出生于1372年,去世于1432年。 曾棨的诗词>>

明代诗人杨士奇的照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是明代大臣、学者,江西泰和人。他的字是士奇,号东里,谥号文贞。他是汉族。杨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长达四十余年,担任首辅二十一年。他与杨荣、杨溥一起辅佐政权,被称为“三杨”。由于他所居住的地方,他被时人称为“西杨”。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术才能著称,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的总裁。
关于杨士奇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杨士奇的诗词>>

明代诗人文徵明的照片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长州(今江苏苏州),因为先祖是衡山人,所以他被称为“衡山居士”,世人也称他为“文衡山”。
文徵明四十二岁开始使用字行,后来又改字为徵仲。他的书画造诣非常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他被人们称为“四绝”的全才。他与沈周一起创立了“吴派”,并与沈周、唐伯虎、仇英一起被称为“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在诗文方面,文徵明受到了白居易和苏轼的影响,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吴宽的指导。在书法方面,他的老师是李应祯。而在绘画方面,他的师承是沈周。在诗文上,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一起被称为“吴中四才子”。在绘画史上,他与沈周、唐寅、仇英一起被称为“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艺术成就在当时非常高度认可,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发展。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于1559年3月28日去世,享年89岁。 文徵明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