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他于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后在高宗朝担任过中书舍人和户部侍郎职务。然而,由于他反对议和并得罪了秦桧,他最终请求退隐归田。
晚年,李弥逊隐居在连江西山(今属福建)。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乱世时的感慨为主,风格豪放。他的代表作品有《筠溪乐府》,至今保存下来的词作有80余首。除了词作,李弥逊还有其他文学作品,但目前所知不多。
关于李弥逊的生平和作品,我们可以进一步补充以下内容:
1. 李弥逊在进士考试中获得了高分,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在官场上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由于他的反对立场和与秦桧的冲突,最终选择了退隐归田。
2. 李弥逊的词作以抒发乱世时的感慨为主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他的词风豪放,语言直接,富有激情和力量。
3. 《筠溪乐府》是李弥逊最著名的词集之一,其中收录了他的许多代表作品。这些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乱世的痛苦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 李弥逊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生动,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词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李弥逊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乱世时的感慨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李弥逊的诗词>>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他于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后被调任州司理参军。当时,韩绛宣抚陕西,发现蔡确有文才,便荐举他到韩维的管辖下担任干右厢公事。
蔡确在干右厢公事期间表现出色,得到了韩维的赏识和信任。后来,蔡确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负责管理和维护开封府的治安和秩序。他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能力,得到了朝廷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蔡确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提高治安和社会秩序。他加强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严厉惩治了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的官员。同时,他也注重改善民生,推行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蔡确的政绩并没有持续太久。在他任职期间,北方辽国的势力不断扩张,对宋朝的边境造成了威胁。蔡确积极应对辽国的侵略,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能取得明显的战果。
1093年,蔡确因病去世,享年57岁。他的去世给宋朝政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使得开封府的治安和秩序出现了一定的动荡。然而,蔡确在开封府尹期间的执政成就和改革精神,仍然被后人所称道。
蔡确的诗词>>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的诗词>>
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一个汉族家庭。宣城古称宛陵,因此他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没有获得名次,后来通过荫补成为河南主簿。直到50岁时,他才在皇祐三年(1051)得到宋仁宗的召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因此,他被世人称为“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注释是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还有《宛陵先生集》60卷的著作,以及《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此外,他还有两首词作传世。
梅尧臣的生平可以总结为:出生于1002年,出生地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初试不第,后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获得宋仁宗的召试,并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成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和《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他还有两首传世词作。梅尧臣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无相关记录。
梅尧臣的诗词>>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乳名是冬郎,字是致光,号是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他出生在陕西万年县(今樊川)。
韩偓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就展示出了他的才华。他曾即席赋诗送给他的姨夫李商隐,这首诗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李商隐称赞他的诗“雏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开始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来,他进入朝廷,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职位。
韩偓的诗才被人们广泛赞誉。他的诗作以清新、婉约、含蓄而著称。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山水、花草、月夜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韩偓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真挚和纯粹的情感表达,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他的诗集《玉山樵人集》流传至今,成为了唐代诗歌的重要遗产。
韩偓于公元923年去世,享年82岁。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偓的诗词>>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他被称为“广东徐霞客”,是因为他像徐霞客一样游历广东各地,探索山水之美。
屈大均的字是翁山,号是莱圃。他是汉族,出生在广东番禺。屈大均曾参与与魏耕等人一起进行反清活动,但后来他放弃了这种行动,成为一名僧人。然而,中年时他又改回儒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屈大均的诗歌风格受到李白和屈原的影响,具有他们的遗风。然而,他的许多著作在雍正和乾隆两朝期间被毁。后来的人们编辑了他的一些作品,包括《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和《四朝成仁录》。这些著作合称为“屈沱五书”。
除了诗歌和著作,屈大均还在学术领域有所贡献。他对易经的研究颇有建树,被认为是当时广东地区的学术权威之一。
屈大均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波折,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才华使他成为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大均的诗词>>